|
||||||||||||
中原区西流湖街道赵仙洞村49岁的杨天顺清晰地记得,1983年农历新年钟声敲响之前,他家的凯歌牌黑白电视机上,正在直播一台前所未有的大型联欢晚会。陪伴着一代代中国人跨进农历新年的央视春晚在这一天揭开了序幕。 用杨天顺现在的眼光看,那台晚会“土”到掉渣。主持人要么是说相声的、要么是演戏的,摄像机老找不到焦点,李谷一一晚上唱了7首歌,整个演播室的演职人员加上观众还没有现在一个中型公司的年会人多…… 但是那一年的人们不觉得土。杨天顺当时看着节目激动得像只猴子,特别是听到李谷一演唱《乡恋》的时候,他只要一窜,身后里三层外三层围观的邻居们就大叫:“闪开点,你挡住我了!” 记者 张改华 通讯员 魏少杰 文/图 1983年,外出务工 一天0.8元的工钱 让村里人羡慕不已 改革开放初期,联产承包责任制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此时,人们发现需要一条致富之路。 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杨天顺在赵仙洞村成为最早走出农田、外出务工的一批人,他对20世纪80年代汹涌的打工潮至今记忆犹新。杨天顺说,当时核定40人的火车车厢内挤满了120多人,每个人都怀揣着一颗炽热的心追逐梦想。 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断提升,一批农村的小伙子来到城市,进入建筑队、砖瓦厂,加入修铁路、修公路的行列。绿皮火车和卧铺客车承载的是一代打工仔们的致富梦。 1983年,杨天顺跟着工友外出务工搬砖提灰,吃的是大锅饭,住的是临时搭建的窝棚,收入是备受村里人羡慕的数字:一天0.8元。 后来,外出打工已不再局限于搬砖砌瓦,越来越多来自农村的女性也加入打工者行列,她们有一个统一的称呼——“外来妹”。女工们细腻而坚韧,更适合在南方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的玩具厂、鞋厂、包装厂工作,她们用轻柔的指尖,为工厂获得越来越多的订单。 “在订单多的时候,工人们连夜赶货,有时候订单催得急,我们就几天几夜不合眼地工作。”西流湖街道大李村的付宝玲提及在东莞打工的那些年说,相比守着一亩三分地,报酬也是很可观的:一个月能拿到200多元的工资。 1986年,中央“一号文件”规定: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城务工、经商。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乡镇企业得到快速发展,一批批乡镇企业就在这一年应时而起。 “农村能人的草创时期”,乡镇经济应声而起 那一年,是改革开放的第八个年头,中原区西流湖街道铁炉村一个刚满18岁的少年跟着村里的老师傅学木工,立志要当大木匠。3年前,正在高中求学的他看到改革春风带来的致富希望,便鼓动父亲去养猪。接受了他的建议,父亲用三九天卖菜积攒下来的300元建了一个养猪场,养了10头猪。可是因为不懂养殖技术,第二年这10头猪死得只剩下一头。这件事深深刺痛了少年的心。高中毕业后,少年开始学木工,3年后,他在村子里创办了第一家钢木家具厂,6年后实现净利润300余万元,并带动了中原区以“钢木家具”为代表的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际,他筹措资金1000余万元创办了中原区第一家高频焊管厂,拥有员工400余人,年产高频焊管10万吨。2002年,又筹建“热轧带钢项目”,固定资产近7亿元,下辖6个分公司,员工1800余人,年产值超10亿元。 这个立志要当大木匠的少年叫赵广全,他所创办的企业在2002年度入选郑州市工业企业综合实力100强之一,也是中原区当年唯一入选的“百强企业”。 著名财经学者吴晓波将改革开放后的1983年到1987年之间称为“农村能人的草创时期”。 1986年,中原区常庄村的一个“农村能人”李发强承包了村里一个200多亩的桃园。由于天公作美,再加上管理有方,这一年,这个“农村能人”纯收入两万多元。“农村能人”李发强给村子和村里小学捐了6000元,成了当年整个中原区捐款最多的人,也成了远近闻名的万元户。 后来,常庄村发展了千亩种植桃园,并每年举办桃花节、摘桃节,成为远近闻名的特色农业基地。 “四个中心”建设,揭开中原区经济社会发展新篇章 62岁的宋相如在西流湖街道常庄村里当会计多年,在改革开放前他的工作内容主要是记工分,改革开放后则是收农业税。但是从2006年起,农业税这个账目在他的记账本上消失了。 “从2006年1月1日开始,在我国沿袭2000多年的农业税从此成为历史,这是一个值得农民庆贺的日子。”宋相如说,“不仅不用缴税,种地还有补贴。”宋相如至今仍清晰地记得,2006年,他家里的4亩地第一次领取补贴款39元,到2013年,这个数字已经变成380元。 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惠农政策越来越多。国家在“三农”上的投入让村里的一切都在慢慢发生改变,这些都被宋相如写进了村志里。政府投资修建了水塔,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水泥路铺到每户门口,“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成为历史;村里建起了广场游园,休闲锻炼有了好去处;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村里脑子活的人流转土地建起合作社,用上先进的农业技术种植果树,打出自己的品牌,收入节节升高;农民有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生活越过越有奔头。 “儿子买房给10万元,买小汽车15万元……”宋相如在自家账目开销中记录的消费金额越来越大。“小儿子通过了毕业论文答辩,取得了本科学历;我报名参加老年书画活动……”家里的新鲜事儿也越来越多。宋相如说,现在的日子越过越富裕、越过越精彩,他开始注重精神上的富足。 随着常西湖新区开发战略的实施,从2012年开始,西流湖街道辖区11个行政村陆续启动村庄改造。2015年9月,常庄村整体纳入市民公共文化服务区改造范围,迎来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备受瞩目的郑州市“四个中心”项目就在其中,“奥体中心”将作为2019年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的主会场,向全国人民展示郑州市和中原区经济及社会发展的崭新篇章,昔日的近郊农村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正在跨越式地向新城区挺进。 如今,常西湖新区和郑州市民公共文化服务区的建设,成功激发出了西流湖街道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作为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青年们,也许错过了一个时代的开端,却不会错过这个时代发展的过程。改革开放就像一股从未停歇的力量,将全国人民推向更加自强、自信的道路。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