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08版:郑东时报 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F08
滔滔黄河千年见证 美丽杨桥古镇新篇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滔滔黄河千年见证 美丽杨桥古镇新篇
乡土志·十景郑东(之五)
台肖村尧王庙
杨桥村口
玉皇泉

国有史,地有志,家有谱。日新月异的繁华,改善了人们生产生活条件;灯火辉煌的夜晚,难掩如意湖面泛起的点点乡愁。这座如意之城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正是乡愁的寄托。列子祠、东周古城、祭伯城遗址、小营点军台、大河村遗址……自7月26日起,《郑州晚报·郑东时报》将以10篇专题文章,追访郑东新区千年绵延持续的文化脉络,贯穿改革开放40年的乡土变迁。“留得青山有柴烧,留住乡愁有归处”,让我们带着人文意识和诗意情怀回溯,一抔乡土,留住乡愁。

杨桥很特别,一是名字中的“桥”字,在中原大地都不多见;二是历史,从隋唐至今,连名字都不曾有改;三是区划,郑东新区辖区东至万三公路,杨桥就是城市发展名片郑东新区迎客的“东大门”。

杨桥自古即为商贾往来、贸易兴盛之地。杨桥交通便利,东距古都开封50公里,杨桥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不管是隋、唐、五代、元时期的杨武桥镇还是明朝的杨桥镇、杨桥堡,清朝的杨桥里,甚至抗战时期为日伪杨桥区,到今天的郑东新区杨桥办事处,“杨桥”在历史上都是赫赫有名。不仅作为郑东新区的东大门,杨桥还是东区唯一一个负担有黄河湿地整治任务的辖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今天的杨桥正在被写作金字招牌,办事处下辖的杨桥、万滩、永定、孙庄、台肖、娄庄6个村庄中,历史文化丰富,玉皇庙、尧王庙、佑宁观、碉堡群,流传着很多动人的传说。 记者 马燕 李江

杨桥古镇

名字古已有之,杨桥自古亦为水上通衢。

据说早在隋唐时期,杨桥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已是闻名遐迩,曾名“杨武桥镇”,在元、明两代最为兴盛。昔日的杨武桥有青龙、朱雀、白虎三大寨门(无北寨门),寨外有约10米宽的护城河。酒楼、饭庄、旅馆、店铺鳞次栉比,水旱码头,车水马龙,商贾云集,集市昼夜,繁华昌盛。

杨桥村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民国时期,有名震中牟县北的“三九(久)加一免(冕)”(王子久、闫明久、李冕斋)。王子久曾任中牟县救济院名誉院长。还有河南豫剧黑脸名宿郭景元、“神医”刘宪祖、“活鲁班”贺福庆等皆被杨桥村民引以为豪。

杨桥村有一座老村古寨,年代已无从考证。相传是一位叫白老天的人带领村民所建。在那外寇入侵、匪患四起的年代,古寨在防敌御敌上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当时村组建有“自卫护村团”,挑选的都是勇气过人的青壮男子,纪律严明。即使晚上睡觉时也安排岗哨,以鼓为号,昼夜巡逻。每听到鼓响,无论白天黑夜,全村男女都会倾家出动,各持兵器(铁锨、斧头、大刀、棍棒等),在自卫团的带领下,集中于寨墙。曾多次阻土匪于寨外,并击毙过河北入侵的匪徒数名,一度使匪徒们提到杨桥闻风丧胆,不敢侵犯,保住了村民的安居乐业。在当时周边没有寨墙的村子,每每遇到意外都赶到杨桥避难。

杨桥玉皇庙

杨桥村东南,有一座庙叫玉皇庙。东西长50米,南北宽30米,面积1500平方米。始建于隋朝即公元605年,最后一次重建于民国32年。2003年7月在原址返修,庙内现有碑刻数通,均记录了重建庙时的布施人姓名和金额,对研究当时的社会发展及金融商贸具有重要的价值。

玉皇庙门前有一口井叫玉皇泉。进出庙里的人都需迈一大步从井口跳过。井水深有五六尺,清澈见底,甘甜爽口,无论旱涝,水里的深度都是一样。平时常供村里人饮用。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的一个盛夏中午,杨桥一位李姓村民在田里干活儿,发现了一条被晒得奄奄一息的小花蛇。村民心生不忍,捡起小花蛇,放进了玉皇泉水中,小花蛇遇水得救。哪知这小花蛇是东海龙王的三公主,因触犯天规,被贬到人间受苦。幸得保命后,三公主返回龙宫禀明了龙王,龙王感激杨桥村氏的救女之恩,遂命三公主将龙宫的甘露水倒进玉皇泉里,三公主还感到报恩不够,又从鬓角上拔下宝簪,划了一条直通东海的甘露河。从此玉皇泉的水,甘甜爽口,长年不枯,还有清热解毒的功效。直到今天,周边村人身体有微恙时,还会来取玉皇泉冲洗。至今民间仍流传这样的顺口溜:“喝口玉皇泉里水,胜似吃粒老君丹。”

杨桥碉堡群

从杨桥村东北500米一直到雁鸣湖镇万庄村北的黄河大堤上,有连绵了20公里的碉堡群,这是杨桥的另一处象征。据考古专家证实,碉堡群为抗日战争时期国军为阻击日军进犯而修建,据称原有10座,由于大堤不断加高,碉堡群多被淤于地下,地面以上尚存4座,均为圆柱状八面体,高2.5米,直径3.1米,周长10.05米,钢筋混凝土结构,顶端稍突,三面有射击孔,一面敞开。

这几年杨桥碉堡群的知名度越来越大,基本每年的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都会有媒体报道。只是昔日“居高临下”的碉堡群已被加高的黄河堤掩埋到只剩下碉堡顶盖,远观犹如黄色的黄河堤一样,很难辨别。

当地村民称碉堡为“炮台”。对这些“炮台”最有感情的是村里的老人,杨桥村年近八旬的费建功说:“抗战八年,先辈们付出那么大的代价才有了今天,这些炮台就是见证者。咱不能因为今天不打仗了,炮台没用了就把它们都毁了。它们是那段历史的见证者,可以留给后人们,让子孙后代有一个铭记历史的物证。”

这些碉堡群的价值如何?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员汪松枝认为,碉堡群的发现为研究中华民族的抗日史实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属于近现代军工设施,需要军工部门进行具体考证研究。“村民们希望保留碉堡的愿望非常好,可以依靠村集体的力量来制作些历史手册或者展板,向村民普及当地的抗战历史,进行爱国教育。”汪松枝说。

台肖村尧王庙

相传,尧帝巡行访贤遇见舜的地方就在这儿,后人在此建了尧帝祠作为纪念。古籍《魏书》中有“中牟有尧帝祠”的记载,即指此地。这里原是一个大的台地,上面建有供奉尧帝的祠庙,传说当时舜隐居躬耕,后来又增加了舜帝的灵位,合称尧舜祠(民间称为“帝尧庙”)。建庙碑记称此为“舜子台”,县地名也是如此记载。明代这里形成村落后称台上村,后因肖姓迁此,村名演化为台肖家至今。

传说古时庙前的南北大路,是开封至西安驿道,帝王西行长安路经此地,也要下轿停留拜尧帝,以示崇敬。

尧帝庙的具体建成时间无考,现存大殿为清代建筑,坐北面南,面阔三间,长8.2米,进深一间,宽4.5米、高5.2米,砖木结构,硬山灰瓦顶,前出廊,木廊柱两根,樨头有“魏”字砖雕。西山墙外侧镶有石碑一块,碑文记载了清代重修尧王庙一事,其前原有禹王台。因1938年黄水泛滥,该庙下部1米被淤于地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被台肖小学占用,现为村委仓库,用于堆放杂物。

庙院立有明清和民国时期的碑刻5通,记载了台肖村的传说来历及沿革,颇有历史文物价值。

豫剧名段《赵匡胤登基》(又名《烧柴王》)的传说就发生在尧帝庙。说的是起初柴荣、赵匡胤和郑恩同在尧王庙撮土为香,歃血盟誓,后来引发事变,即做了皇帝的柴荣欲杀赵匡胤反被夺权最终丧命的故事。该庙最终由当时地方官员重修。

更多关于杨桥古镇的动人传说,敬请期待下期《郑东时报》。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991180 2018-08-23 00:00:00 四 滔滔黄河千年见证 美丽杨桥古镇新篇KeywordPh乡土志·十景郑东(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