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04版:中原时报 看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中原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您了解吗?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有绣球、泥塑等实物,也有“绿城典当商俗”等口口相传的社会风俗
中原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您了解吗?
造型美观大方、可长期保存的泥绣球
泥绣球
剪纸
面塑

市级项目《泥绣球》 传承人:周素珍、贾志亭

绣球是我国民间常见的吉祥物。在古代中国,有些地方有一个风俗,当姑娘到了婚嫁之时,就预定某一天(这一天一般是正月十五或八月十五),让求婚者集中在绣楼下,姑娘抛出一个绣球,谁得到这个绣球,谁就可以成为这个姑娘的丈夫。在很多地方,抬新娘的花轿顶上要结一个绣球,意图吉庆瑞祥。抛绣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当时用以甩投的是用青铜铸造的古乐器——“飞砣”,并且多在作战和狩猎中运用。后来飞砣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绣花布囊,即绣球。而泥绣球又是从绣球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的。在河南新密一带,叫泥绣球为“响蛋”。中原文化厚重,民间艺人聪明智慧,制作泥绣球较集中,艺人多分布在河南豫西一带。 周素珍、贾志亭制作的绣球主要采用的是黄河岸边的胶泥和山上的红土,由于制作精致、选料讲究、加工工序多、时间周期长,做成的泥绣球不仅造型美观大方,而且易于长期收藏。他们的泥绣球,不但被当作馈赠亲友之礼品,家庭中的装饰品,开展公关活动之赠品,而且还正成为传递爱情、亲情、友情的民族文化载体和使者。现如今从网上查找相关信息并不多,制作泥绣球的老艺人几乎找不到。而周素珍、贾志亭制作的泥绣球,从材料上、图案上、层数上、颜色上、制作时间上的优势是不多见的。

绣球是我国民间常见的吉祥物,可你见过泥绣球吗?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的泥塑你见过吗?西郊村名的历史渊源你知道多少?

这些都是中原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民间文化”或“无形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最大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

为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原区2008年成立区非遗保护中心,开始拟定中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规划,组织辖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保护传承工作,积极建设省、市、区三级非遗名录体系。

这项工作如今进行得颇有成效。截至目前,中原区共有25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中省级项目1个、市级项目10个、区级项目9个、储备项目5个。这些项目中,有绣球、泥塑等可以看得见的实物,也有“绿城典当商俗”“中原区村名的传说”等口口相传的社会风俗类内容。

即日起,《郑州晚报·中原时报》将开辟专栏,介绍中原区的25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读者一起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记者 张改华 通讯员 张原 文/图

蜚声全国的李氏膏药

省级项目:《李氏膏药》 传承人:李现杰

膏药治疗疾病是经皮给药的一种疗法,是利用药物施于机体外表某一部位或局部的作用,借助经络通经理论从而达到治疗效果。“李氏膏药”是在传统黑膏药的基础上,通过最新组方、改进制备方法而制成的无纺布黑膏药,是目前最为理想的传统黑膏药与橡皮膏的替代品。“李氏膏药”蜚声全国,飘逸海外。目前,业务网络遍布我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以及俄罗斯、韩国、越南、比利时等国家,年生产能力3000万张,实现产值近亿元。

一把剪刀,变幻出千变万化的蝴蝶

市级项目:《剪纸》 传承人:魏素萍

依旧修旧,能恢复古代书画风采

市级项目:《古字画揭裱与修复》传承人:郭永忠 张洪涛

我国的装裱工艺是伴随着中国绘画的历史而产生的。从现今保存的历史资料看,早在1500年我国的装裱技术就已经出现了,这种特殊的美术工艺对于更好地表现书画的内容和思想内涵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古旧书画的修复则是延长古代书画艺术品的生命力和寿命,对书画进行长期保存的一项基本措施。我国书画的装裱与修复技术先后历经了秦汉、两晋南北朝的初创,隋唐五代的发展,两宋时期的飞跃,明清时期的完善,最终形成了今天可以看到的基本的样式和使用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我省书画装裱师郭永忠、张洪涛于20世纪80年代师从河南省著名装裱大师、出师于北京荣宝斋的杨风兰先生。他们早在1981年前后就多次荣获省市及全国各项装裱大赛的奖励,后遍访全国名家高手,形成独特的装裱手段的艺术风格,而且对于古代书画的修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集揭裱、漂洗、修补、全色为一身,心明眼亮、手稳技准、依旧修旧、恢复古代书画之青春风采。郭永忠及张洪涛等人的古字画揭裱与修复技艺不仅继承了历史上好的形式、风格和技法,而且在整修揭裱古代残破作品方面开创了新的途径,为保留古代文化遗产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的面塑

市级项目:《面塑》 传承人:王凤枝

我国最早的剪纸作品,是在1967年我国考古学家在新疆吐鲁番盆地高昌遗址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北朝墓群中发现的两张团花剪纸,他们采用的是麻料纸,都是折叠型祭祀剪纸,这个发现为我国的剪纸形成提供了实物佐证。

魏素萍的民间剪纸善于把多种物象组合在一起,并产生出理想中的美好结果。一把剪刀,变幻出千变万化的蝴蝶。其创作特点以团花为主,兼工人物、花鸟,尤其擅长剪蝴蝶。其作品《娃娃乐》《百蝶迎回归》《欢庆香港回归》《纤云弄巧映人生》《飞向新世纪》《龙腾花艳迎国庆》等都曾获奖。

捏面人真正始自何时已不可考证,但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面制人俑和小猪来推断,距今至少已有1340多年了。王凤枝面塑艺术的特点是颜色丰富、体积较小、便于携带,材料便宜,制作成本比较低廉。

经过王凤枝长期摸索,她的面塑作品不霉、不裂、不变形、不褪色,因此为旅游者喜爱,是馈赠亲友的纪念佳品。外国旅游者在参观她制作时,都为艺人娴熟的技艺、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所倾倒,交口赞誉,称其面塑为“中国的雕塑”。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992967 2018-08-29 00:00:00 三 中原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您了解吗?KeywordPh造型美观大方、可长期保存的泥绣球有绣球、泥塑等实物,也有“绿城典当商俗”等口口相传的社会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