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文化产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出彩豫剧,书写新时代的华丽篇章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连续3年在京举办
出彩豫剧,书写新时代的华丽篇章
《花木兰》剧照
《苏武牧羊》剧照
《红灯记》剧照
《老子儿子弦子》剧照

上月,“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在京举行。从月初到月末,铿锵豫调未曾断,川流观众不曾息。豫剧,这朵中原文化的艺术奇葩再次在首都舞台上绽放。

从2016年开始,我省连续3年在京举行“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作为中国第一地方剧种,豫剧连续3年火爆京城,书写出新时代的华丽篇章,被全国戏剧界专家誉为“中国豫剧出人出戏的盛世景象”。在全国数百个剧种中,为何仅有豫剧能从一省走向全国?未来,如何让豫剧更出彩?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连日来进行了相关采访。记者 苏瑜 叶霖/文 丁友明/图

掀起观看热潮,展演月“一票难求”

8月27日晚,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展演月的收官之作——由“二度梅”获得者、中国剧协副主席、河南省剧协主席李树建主演的《苏武牧羊》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上演。这场演出的门票早在半个月前就已售罄,不少未能抢到票的戏迷抱着“碰运气”的心理,徘徊在剧院门口看能不能“捡漏”买到票,火热程度可见一斑。

事实上,“一票难求”这样的情景,在展演月期间绝非个例。

“我们注意到,今年的展演月有个新现象:过去是河南的观众多,今年据我了解起码有五六个省的观众都专程来看豫剧,已经形成规模化、常态化了。”李树建说,观众中不乏安徽、上海、广州等外地的。

除了到现场观看的观众,更多的观众通过手机、网络等方式观看参演剧目。“本次展演月所有参演剧目均在戏缘APP上直播,观看直播的人数是320多万,在直播中评论总数94万多,单场观看最多的是老中青四代演员同台演出的《朝阳沟》,达到263929次。”恒品文化·戏缘创始人黄俊棋用大数据介绍,2016年,展演月网上点击量达3.5亿人次;2017年,上升到4.5亿人次;今年高达7.3亿人次。这在戏曲互联网的传播上无疑是一个新的里程碑式的数字。

作为地方戏,缘何能跨越方言等方面的障碍,连续3年掀起观看热潮?在日前召开的中国豫剧未来发展的专家研讨会上,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评价说:“参演剧目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灌注了中华审美精神,灌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演出者亦用心、用情、用功,所以才会如此打动人。”

的确,作为河南文艺界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一个重要举措,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主办,河南豫剧院承办的“出彩河南——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向观众展示了《倒霉大叔的婚事》《朝阳沟》《老村里的新故事》《红梅记》《皇家驿站》等24台剧目,这些剧目大部分是获得国家文华大奖、艺术节大奖、全国优秀保留剧目奖以及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剧目和相应省级获奖的豫剧剧目,全面展示豫剧的艺术水准和发展面貌,是一次豫剧精粹的集中展示。

而参加此次演出的演员也是重量级的,李树建、汪荃珍、王惠、王红丽、汤玉英、苗文华、杨红霞、徐俊霞、刘雯卉等国家“文华表演奖”“梅花奖”“白玉兰奖”得主争奇斗艳,高洁、王善朴、杨华瑞、柳兰芳、韩玉生、张月婷、芦兰香、任宏恩、刘忠河、孟祥礼、盛红林等豫剧名家星光璀璨,倾力为首都观众带去了一场丰富多彩的豫剧大餐。

走向新辉煌,“河南戏剧现象”全国瞩目

连续3年在京举办展演月活动,且场场火爆,这背后折射出的是豫剧人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中国有几百个剧种,唯有豫剧从一个省走向了全国。历史上有常香玉,今天有李树建,他们在党的领导下,在他们所处的时代趟出了一条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戏曲发展道路。”仲呈祥说,河南豫剧是全国戏曲界的一面旗帜,值得全国戏曲界学习。

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巴图认为,本次展演月集中展示了中国豫剧出人出戏的盛世景象,是中国豫剧演出传播、研究、发展、形态相结合的新探索,体现了新时代中国戏曲繁荣发展的最新前沿动态。“本次展演月既是河南的,也是北京的,还是全国的,是中国戏曲振兴的河南现象,通过首都向全国辐射正能量的又一个生动案例,是河南现象在全国戏曲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的又一新样板。”

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戏剧事业发展,深入实施河南戏曲振兴计划,大力扶持精品剧目尤其是现代戏创作生产,积极培育戏曲人才队伍,广泛开展“戏曲进乡村”“戏曲进校园”“中原文化大舞台”等活动,成功组织四届中国豫剧节、三届“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两届全国豫剧院团长工作会,形成了全国豫剧交流合作、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助推河南戏剧走向了新的辉煌,实现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戏剧类九连冠,国家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工程”八连冠和中国政府最高奖“文华大奖”五连冠,形成了业界瞩目的“河南戏剧现象”。

树立精品意识,勇攀豫剧高峰

未来如何让豫剧更出彩?这是众多豫剧人都在思考的问题,大家都将目光聚焦在出人、出戏、出精品方面。

谈到如何铸就精品,河南省政协原主席、中华豫剧文化促进会会长王全书在《现代戏如何传得开留得下——豫剧〈朝阳沟〉传唱60年、演出5000多场的启示》一文中说:“现实生活是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文艺工作者只有扎根生活沃土、扎根人民群众,并且把根扎深、扎透,才能捕捉到沾泥土、带露珠的鲜活题材。文艺工作者在‘深扎’活动中,既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从中汲取营养,磨砺意志,洗礼灵魂,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作品。”

王全书说,文艺工作者要抛弃浮躁心理,潜下心来认真钻研艺术。“令人欣喜的是,我国演艺界在经历了武侠、宫廷、玄幻、穿越等几轮热闹后,一大批底蕴深厚、制作精良,让人们从中看到希望、受到启迪、得到鼓舞的现实题材作品重回寻常百姓的视野,赢得广大观众的青睐。而那些粗制滥造、内容浅薄、‘不靠演技靠颜值’的作品受到了冷落。这些积极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演艺界过于倚重‘流量明星’而忽视作品思想内涵的浮躁之风,从一个侧面烘托出拒绝浮躁、潜心艺术的难能可贵;也再一次证明,老黄牛吃得下草才能挤得出奶,浅尝辄止、浮光掠影之作永远与精品无缘。”

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陈涌泉说,现在豫剧有了“豫剧航母”河南豫剧院,也有了一批表演人才,但幕后编导人才还很薄弱,他建议今后一定要把编导人才的培养和剧目创作放在突出地位。

“豫剧现在遍布12个省市,有123个专业院团和2400多个民营剧团,从业人士有10万。河南现在能在舞台上演出的剧目有198台,全都是弘扬正能量的剧目。”李树建说,当下,全省文化界正在齐心协力共建文化高地,他将带领广大豫剧人,继续扩大豫剧在全国、全球的知名度,不断推出精品剧目,他们有义务、有决心、有信心让豫剧走得更远、飞得更高,让观众有更多的好戏看。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995086 2018-09-05 00:00:00 三 出彩豫剧,书写新时代的华丽篇章KeywordPh“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连续3年在京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