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7版:中牟时报 记忆 上一版3  4下一版
记忆
说古论今话肖庄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说古论今话肖庄
肖庄村路家节孝牌坊

肖庄村东邻常庄,南邻潘店寨,西邻东贾村,北邻冉庄,花马沟河自南向北从村东流过。辖肖庄、吴堡庄两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共658户、2300多口人,以肖、路、吴三姓为主。早年的花马沟河两岸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草木丛生。明正德二年(公元1506年),原住中牟县城西北35里大老营村的肖姓村民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来这里搭起窝棚,开荒种地。

记者 张朝晖 中牟时报 马沂峰 通讯员 马强 文/图

肖庄农副冠三乡 吴家油坊有名望

肖庄村有500多年的历史。肖姓是安徽古萧国(现萧县)一支在明朝搬到肖庄。村民肖国相介绍:肖姓弟兄三个,老大在长葛、老二在大老营、老三在肖庄。

中牟县公安局退休干部路名建称:明末清初,路姓四兄弟从郑州的路寨迁到路庄,路庄为第一世;到第二世时老大又迁到东贾;第三世时,这老大又迁到肖庄。

肖、路两姓有缘相聚,繁衍生息,逐渐形成村落。肖庄民风淳朴,村民吃苦耐劳。建村近600年来,村民们白手起家,凭着勤劳的双手,将一片杂草丛生、野马栖息的荒滩建成了美丽富庶的新农村。

肖庄支部书记吴广玉介绍:建村几百年来,肖庄村全体村民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不少财富。农业这一方面,在人民公社时期全公社名列前茅。

肖庄盛产西瓜、花生、大枣、大鸭梨,鼎盛时期全村年产大枣超过10万斤,花生总产量高达20万斤。村北沙岗上百亩梨园,一眼望不到边,梨树大到可容纳10多名少年在上面玩耍。早在几百年前,村民们就懂得了“要想致富快、庄稼交买卖”的生财之道。他们在农闲时期利用当地盛产芦苇、柳条和荆条的丰富资源,搞起了苇编、条编类家庭副业。多少年来,肖庄的编席匠人远近驰名。160多年前,村上就办起了油坊、粉坊、香坊和豆腐坊,生产规模还相当可观。

吴家油坊100多年来一直是吴堡庄的招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了鼎盛时期,为当时的郑庵粮所加工食用油,工人两班倒,日产成品油超千斤,远销郑州、开封等地。大量的油饼作为优质肥料,促进了粮棉增产,提高了村民收入,为附近村民所羡慕。短途运输也是村里的一大副业。每当农闲,有的村民推上独轮车,有的赶上骆驼往周围的尉氏、长葛、郑州、开封等地贩卖粮食和煤炭,东驼西卖,南推北运,十分红火。

耕读文武振家声 铁嘴讼师辩县官

肖庄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文化底蕴深厚。数百年间,肖庄人恪守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有着习文演武的良好民风,也出过不少文治武功、颇有建树的人才。

清朝中叶,村里出了个名叫肖林生的年轻人,他少小习武,长大从军镇守边疆,因战时立功被授予六品顶戴。他亲自带领村民修筑了肖庄寨墙,寨墙周长1000多米,墙基宽10米,顶宽3米,高10米,东西两个寨门,还建有吊桥,四周有10米宽的寨壕沟。当年太平天国起义军路经中牟时,肖庄为保护村寨安全,在寨墙上架有抬枪、滚木,青壮年手执大刀长矛拥上寨墙防守,太平军不得不绕道而过,在当地传为佳话。

肖林生的曾孙肖兰歧也是位一心向善、不计报酬的热心人士,他组织并亲身两次重修村东三孔砖桥;1950年,他筹物料并修盖两间碾屋服务乡邻;他还是村里学校的学东,无偿为老师安排食宿及办公用品,他的善举为肖庄百姓所乐道。

清朝末年,村里出了一个叫肖长茂的秀才,是当地颇有名气的讼师,喜打抱不平,经常帮人打官司。其能言善辩,人称铁嘴钢牙,享誉黄河北岸。直到如今当地还流传着许多他巧打官司的故事。

黄河北一个女子,到婆家以后男人死了,她父亲想叫她改嫁。可她公公不叫她走,打了几次官司也没结果。后来她找肖长茂写了个状纸,却把官司打赢了。状纸里头其中有这样两句:儿媳妇儿年轻公公大,公公不叫儿媳妇儿嫁,这是为了啥?

一位新上任的县太爷听说肖长茂辩才了得,就想打压一下他的锐气,以免在自己任上找麻烦。就叫人把肖长茂叫来一较高下。结果肖长茂妙语连珠,竟把堂堂县太爷辩得理屈词穷。县太爷顿时恼羞成怒,喝令手下拘押肖长茂。肖长茂镇定自若对县太爷道:人可押,但请告知我儿,为父恐难活着回来,叫他备好一口三尺长的棺材殓我尸首。县太爷问:三尺棺材会装下你吗?肖长茂说:你看县太爷,我又没啥错,你要把我押起来,这不是硬折我吗?我叫俺孩儿把我弄折装棺材里拉回去得了。”县太爷一听,知道他是懂法的人,想着如果胡来以后对自己也不利,就叫他回家了。

自撰碑文吴天相 御赐旌表节孝坊

清末民初,吴堡庄的吴氏家族出了一位专攻针灸的中医,名叫吴天相。他医术精湛,针到病除,被誉为“神针”。他生前就为自己写好碑文的故事广为流传。至今吴家祖坟里那通吴天相自撰碑文的石碑立在墓前,碑文还依稀可辨。

肖庄历史文化传承的一大亮点,就是至今还屹立在村头的路家节孝牌坊,一百多年来一直是肖庄的一个地标性建筑。《节孝坊重修记》记述了它背后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而故事的主人公则是路姓家族的一位名人、同治元年的恩贡生、后应授直隶州判的路迎薰。

清嘉庆五年,本族八世祖路耿光与原配杨氏生子迎薰。薰尚在襁褓中杨氏去世,其父续娶范氏。然范氏未留子嗣,亦英年早逝。薰父三续张氏,张氏乃名门闺秀,精工针织,通文墨。然自古成大器之人,幼时多有克亲眷者。不久,薰父辞世。张氏无后,视薰为己出。自此孀居,抚养幼子,悉心衣食,且昼耕夜织,聘书塾名师以孟母心志督薰苦读。薰不负继母厚望,半世耕读,专修五经,终于同治元年(1862年)壬戌科考中恩贡,自此取名琴轩,别号小南。同治四年,由吏部行文颁令其为直隶州判(州官佐官,从七品),时年已63岁高龄。薰自觉大限将至,来日无多,思念继母含辛茹苦,半世孀居,抚孤成立,隆恩山高水深,遂上书礼部,恳请为继母修节孝坊。张氏教子心志、旷世贞节震撼朝野,同治帝亦为之动容,御批准修节孝坊。然莘莘学子耕读一生,不置家产,两袖清风。至其弥留之际,乃嘱龙德、龙旗、龙罔、龙图、龙门五子还其心愿。五子成年后倾其家产,遍请能工巧匠,于光绪二十九年梅月(1904年4月)落成节孝坊。

路氏十四世孙路名声介绍:节孝坊为砖混结构,高两丈多一,宽一丈五左右。上面有勾沿挑角、飞禽走兽,最上边有十世孙路荣旗题写的“旌表”“圣旨”。十世孙路龙门撰写的对联:志凛冰霜生前自矢,节坚金石没后兢传。上联可能是表彰路迎薰立志求学,下联赞誉张氏、也就是贡生的继母像金石一样的节操。整个节孝坊造型庄重典雅,从建筑风格到文化底蕴均是中牟县以西、郑州以东绝无仅有的建筑。可惜的是该节孝坊后来遭毁。2013年依照原有样式风格,路氏家族捐资重建了节孝坊,以寄托对祖上先贤的崇敬与缅怀之情。

尊师重教育精英 民富村强奔前程

新中国成立后,肖庄村尊师重教蔚然成风。肖庄人不会忘记,上了年纪的村支书吴喜文、村主任肖路妞为建设肖庄新学校举全村之力,在工地住窝棚,吃窝头,啃咸菜;忘不了吴秀华、吴冠军、路怀福等名师呕心沥血,诲人不倦,以优异的教育教学业绩领跑全乡,各类人才也像雨后春笋一般破土而出。

中牟县在1978年开办了第一届高考重点班,当年肖晓菊就考入了中牟一高重点班。当时全芦医庙乡共考入三人,肖庄学校占2/3,这给本村的莘莘学子树立了榜样,从此,肖庄村人才如雨后春笋,先后有200多人考入大中专院校。

现在肖庄村在外工作的有200多人。其中路姓20多人,肖姓130多人,吴姓50多人;大学教师8人,中小学教师30多人,其他人员160多人。以肖国相一门为例,家族230多人中,在外工作者多达50名,其中大学学历20多名,硕士生2名,博士生2名,中小学教师15名,大学教师4人,工程师4人,团级干部1人,营级干部1人。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997152 2018-09-11 00:00:00 二 说古论今话肖庄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