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印度哲学研究委员会主席 西德什瓦尔·拉姆斯瓦尔·巴特 人类拥有多种多样的、各具特色的文化,这一个特点很受欢迎。由多层面、多维度构成的文化是推动人类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方法。文化是一种存在状态,一种思维模式,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普遍被认同的价值观、信仰、实践及努力。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由知识、信仰、风俗、行为、道德、法律、艺术、科学和技术追求、人文和社会科学等组成。这既是个人的事情,也是社会的事情。文化是社会传承下来的全部遗产,是社会创造产生的物质、思想、智力和精神财富结晶,不仅有助于发现生活的意义,还能提高生活质量。因此,文化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扩充了生活的充实性,带来了心灵的愉悦,提高了理解力,带来了和平。但是,人类还需要磕磕绊绊的努力过程才能达到文化发展的要求。 重启“天人”之思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 张曙光 近些年来,一方面由于自然生态问题的突出,传统的“天人关系”重新受到重视;另一方面,对现代世界政治体系的不满,促使一些学者借助传统的“天下”概念,提出“天下体系”或“天下主义”的命题。然而,古人总结的“天人关系”或“究天人之际”具有根本性和总体性,绝不只是关乎生态问题,也不同于“天下”的社会政治问题,“天下”不过是从属于“天人”的子概念。事实上,近代以来许多著名学者已经重启了天人之思。在今天我们进一步探讨天人关系这一中国思想文化的核心论题,不仅有利于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也有助于我们步入世界文明的前沿。 如何在海外塑造中原文化国际品牌 美国纽约商务传媒集团董事长 冰凌 中原文化,实际上是中华文化重要的一个系统、一个符号。中原文化不仅属于河南,属于中国,更是属于世界。它是人类文化的阶进,所以我们今天应该站在人类的高度,应该站在走国际的视野看待中原文化。如何在国际上确立中原文化的国际高端文化品牌?我认为应该选择在美国推介,如何发挥中美文化交流的正能量,这个很重要。美国的国际影响力是最大的,它的影响力、辐射力、第三新闻的辐射力大,我们应尽量组团,尽量去美国访问,采取各种方式去宣讲、演讲,从而起到正面宣传我们中国文化的效果。另外,要有出版的概念,办杂志等,让美国的读者民众来直接了解我们的中国文化。 从文化多元与文明蜕变到全球文化——文明系统 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哲学系教授 路德维希·纳格尔 我今天讲的话题是世俗时代中宗教哲学的思考。首先讲一下现代性,马克思所塑造的现代性,也就是传统宗教世界观的批判,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对于第二个轴心时代的研究。马克思认为,对于趋媚的批判,在传统社会中少了一些迷信,这些对趋媚的批判会带来一个所谓的“铁笼子”。 其次就是讲一下宗教以及精神的世界观,讨论的是受人尊敬的一些交流,尤其是人对神的关系,但并不是完全把过去的传统世界观带回来。 和而不同、多元共存、和衷共济 ——和合文化对上海精神的影响 四川师范大学首席教授 蔡方鹿 中华和合文化与上海合作组织“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相通相融,较为契合。二者的结合,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之相互联系,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价值的体现,即中华和合文化对于上海精神产生了客观影响,对二者的关系,值得深入探讨,这亦符合嵩山论坛之“多元共存 和谐共生 未来共享”的主题。 从文化多元和文明蜕变到未来共享 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首席研究员、教授 亚历山大·丘马科夫 在20世纪初,人类终于走向全球化。因此,从那时起,我们的社交生活成为一种行星现象。在20世纪,文化和(后来的)文明方法对于描述这一新现实看起来最有用。但现在,当全球进程涵盖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时,我们需要一种历史、文化和文明的新视野 ——一种文化和文明的视野,即有一种文明包含多种文化。这不是唯一可行的方法,但其优点是它将注意力集中在任何社会的文化和文明发展统一上。同样重要的是要强调文化多样性以及文明发展的共同规范,使每个社会团体都成为一个独特的,不可重复的文化和文明体系。 从孔汉思的世界伦理到杜维明精神人文主义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副研究员 柯乐山 我觉得世界伦理这个概念没有对话的精神、求新的好奇。世界伦理不是伦理而是精神——世界精神,这需要个人有勇气对自己的生活本身和对自己的生活意义高度信任。新人文主义是全球人文主义。全球人文主义不可能是一个公式,也不可能是一个教条,而是一个非教条主义。精神人文主义就是这样一种非教条主义。这个精神可能存在,可能不存在,但是精神退化不会无聊,因为每一个有精神的人,精神不一样。“合而不同”也不是一种相对主义,精神教育是一个学以承认的过程。 《论语》精神哲学形态及其“中国气派”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樊和平 伦理道德因何、如何是“‘精神’文明”?作为元典,《论语》所开辟的“中国传统”到底是何种传统?精神哲学复原的要义是:“精神”地诠释“礼”“仁”理念;“精神哲学”地把握“礼”——“仁”关系及其所建构的精神哲学体系;“精神哲学形态”地理解《论语》所开辟“‘精神’传统”的“中国气派”及其内在的“中国问题”。《论语》以“礼”“仁”为基本概念,形成具有“精神”气质的关于伦理和道德的话语体系,建构了以“克己复礼为仁”为范式、“礼”的伦理世界与“仁”的道德世界辩证互动、透过“克己”扬弃两个世界矛盾的精神哲学体系,开辟了伦理—道德一体、伦理优位的精神哲学形态及其“中国气派”,个体至善与社会至善的矛盾是内在于这一精神哲学形态的“中国问题”。精神哲学复原不仅是关于《论语》元典的精神哲学发现,而且以此演示,中国文化的家园就是“‘精神’家园”,在精神哲学视域可以展示其跨文化会通对话的解释力和普遍价值。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