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鲁恭,东汉初年任中牟县令,在任上有卓越表现,成为中牟县历史上最有政声的县令,也是中国历史上教化一方的典范,受到后世一致赞誉,称得上是中牟历史最辉煌的一张人文名片。他的生平事迹在国史《后汉书·卷二十五》有传。 “兄友弟恭”,为世称道 鲁恭出身官宦世家,其先祖是鲁顷公,后鲁国被楚国所灭,就迁居于下邑(安徽砀山县)。西汉末年,又举家迁居扶风郡平陵县(陕西兴平县)。东汉光武帝刘秀时期,鲁恭父亲被封为武陵太守,死于任上,当时鲁恭才12岁,鲁恭还有一个弟弟叫鲁丕,年仅7岁。弟兄俩在父亲去世期间每天号啕大哭、悲痛欲绝。乡邻看到这种情况,非常同情他们,纷纷拿出各种物品周济他们,都被鲁恭回绝了。父亲下葬后又在老家守孝,处理一系列事情时,鲁恭待人接物言行稳重老练、有礼有节,表现得比成年人还好,受到乡里人的一致赞扬。三年期满,鲁恭带着母亲、弟弟一起到京城洛阳,进入太学(古代最高的国立学府)就读,从此就谢绝无聊的交往,闭门苦读,深得读书人的推崇。 太尉赵憙听说他的事迹后,非常喜爱鲁恭,每年都派儿子去慰问他们,并送去美酒、粮食等生活用品,都被鲁恭拒绝了。扶风郡守多次派人找到鲁恭,表示想让他出来做官,也都被推辞了。鲁恭有自己的打算,考虑到弟弟鲁丕年纪小,想让他先功成名就,然后自己才能安心为官。但是他这个想法没有和任何人说过,就连母亲也不知道。母亲看着他错过多次做官的机会,很是心急。当扶风郡又一次请他去做官时,就强迫他答应。鲁恭是个孝子,只得离开洛阳,但是在路过新丰县时,便留在那里教书,继续与弟弟一起努力研读经书。汉章帝建初元年(76年),大司农刘宽保举鲁丕为贤良方正,鲁丕在朝廷答辩中成绩优异,被封为议郎,后又被封为新野县令。至此,鲁恭才算了却心愿,在扶风郡做了一个小吏。鲁恭在“兄友弟恭”这方面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为世所称道。此时,赵憙已经高升为太傅,他闻听鲁恭已经出仕,就把他征召进太傅府。因为鲁恭人品、学问都特别优异,又经赵憙大力推荐,汉章帝特别诏令把他用公车载入朝廷,经过答辩众人折服,封为中牟县令。 以品德教化,以仁爱治民 鲁恭在中牟任职期间,以品德教化、仁爱治民为施政理念,不主张动用刑罚。许伯等人因为争夺田地打官司,之前的多位太守、县令都没有最终判决,鲁恭给他们讲道理、分析其中的是非曲直,许伯等人心悦诚服,回去后都做了认真反思,又专门放下手头的农活聚在一起相互商量,都做了自我检讨,最后各自退让一步,这件积案圆满解决。还有一个亭长的仆从借了人家的耕牛,用完后不归还人家,牛主人就找鲁恭告状。在汉时,耕牛在农户家里就是顶梁柱,没有了牛就如塌天一般。鲁恭深知牛对农民的重要性,就把亭长叫来,再三责令他归还耕牛,亭长始终不肯答应。鲁恭长叹一声:“是我无能,不能教化一方啊!”说完,放下官印想要辞官而去。身边的官吏哭着挽留,不让他走。亭长见此情景,惭愧万分,回去后把牛归还主人,自己走进监狱,等待惩罚。然而鲁恭并没有处罚他。从此以后,鲁恭的威信更高了。建初七年(82年),天下蝗虫成灾,所过之处,庄稼基本被吃光。各地损失惨重。但是中牟邻县的人们发现,他们的庄稼被蝗虫啃得惨不忍睹,留下像锯齿一样犬牙交错边界,旁边的中牟县境内的庄稼却没有受到损害。蝗虫不吃中牟县庄稼的消息很快传遍河南尹(郡)。郡守袁安听闻此事,很是不相信,认为这是隐瞒灾情。就派一个叫肥亲的小吏到中牟县查看,鲁恭陪同他一起走在田间小路上。他俩走累了,看到路边有一片桑树林,林间有一个小孩子,他们就坐在小孩子旁边坐下。看见一只野鸡慢悠悠地走过来,到小孩子身边居然停下了,肥亲就问:“小朋友,你怎么不抓它啊?”小孩说:“它这是在觅食哺育小鸡,要是抓了就会把它的孩子饿死,所以不能抓。”这回答大出肥亲意料,他满脸惊讶地站起来,严肃地向鲁恭告别:“我之所以来,就是考察你政绩的。现在蝗虫不进中牟县,是第一个奇异,鸟兽都被德化,是第二个奇异;小孩子都有一颗仁爱之心,这是第三个奇异。我要是再不走,会有损你贤德之名。”这就是千古称颂的“鲁恭三异”。回到府衙后,把情况如实向郡守袁安汇报。肥亲走后没多久,在鲁恭住所旁边的廷院中长出嘉禾。所谓嘉禾就是生长奇异的禾苗,王充《论衡·讲瑞》:“嘉禾生於禾中,与禾中异穗,谓之嘉禾。”《清史稿·礼志二》:“ 雍正二年,耤田产嘉禾,一茎三四穗,越二年,乃至九穗。”古人认为出现嘉禾是政治清明、天下太平的吉祥征兆。袁安借此机会把鲁恭德化中牟的事情向皇帝汇报,皇帝也认为很奇异。 举荐才能,位列三公 鲁恭在中牟任期内,不仅施行仁政、以德化民,还大力向朝廷举荐中牟的才能之人,有一个叫王方的名士,就因鲁恭保举为贤良方正,被皇帝下令公车征召,和公卿推荐之人一样待遇,王方最后做到侍中。三年期满,上级对鲁恭的政绩考核为“特别优异”,肯定要升迁的。恰在此时,母亲去世,鲁恭须要辞官守孝。他走后,中牟县官民茶余饭后常常会提到他。后来鲁恭多次位列三公,位极人臣,尤其是在汉和帝永元九年(97年),鲁恭当时任司徒,弟弟鲁丕任侍中,儿子任驸马从驾,“兄弟父子并列朝廷”传为佳话。鲁恭81岁时病故于家中。 鲁恭在中牟做县令,还给后世留下一个很有名的词:驯雉。意思是地方官施行仁政,泽及禽鸟。五代李瀚《蒙求》诗:“鲁恭驯雉, 宋均去兽。”明代海瑞 《知县参评》:“履中牟之境而见雉驯之休,则知鲁恭之政矣。”乾隆年间《中牟县志》记载:今刘集镇鲁庙村一带就是鲁恭“驯雉处”。 鲁恭虽然只在中牟为官3年,但是他给中牟留下绵延不绝享用至今的红利,后世有文人雅士提到鲁恭时直接写作成“鲁中牟”。各版中牟县志均把鲁恭列为《名宦》第一。中牟人在鲁恭离开后就给他建祠供奉,即使县城迁移,也会在县城附近再修建一座鲁恭庙。《太平寰宇记》记载:“鲁恭台,在县城内。”人们把县城(今姚家镇附近)内的一座大土岗改名鲁恭台。《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后汉鲁恭为县宰,有善政,人为立祠。”《水经注》记载此祠在县城北。宋朝时真宗赵恒路过中牟县,拜祭鲁恭庙,并封赠鲁恭为太师,当时的中牟县令鲁宗道把《后汉书·鲁恭传》刻成石碑立于祠内。后来县城迁到今址,又在西关修建一座鲁恭庙,县西鲁庙村也建有鲁太师庙。此庙至今尚存,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门上方嵌石质横额一方,上书“鲁太师祠”四字。肇建无考,乾隆三十年重修,为四合院形式建筑,有东西厢房和正殿等,规模宏大。因历史悠久,仅余正殿3间,长8.60米,宽5.30米,硬山灰瓦顶。1982年坍塌,1993年村民在原有基础上使用原有建筑材料重修。可以说,鲁恭的精神已经深深融入中牟的历史文化中,传承至今。 假如肥亲晚去几天,那么流传千古的将会是“鲁恭四异”。在1900年前,鲁恭以德化民的理念和现在“以德治国”的方针有异曲同工之妙。任登做中牟县令,读书之风带动华夏;鲁恭做中牟县令,仁爱之风吹遍神州。由此可见中牟的文化底蕴极其深厚。为民者,要学他宅心仁厚的品行;为官者,要学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学生者,要学习他潜心苦读的意志;为人子,当学他孝顺父母;为人兄,当学他关爱手足,等等,这才是宣扬鲁恭精神的本质。 作 者 简 介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