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8版:新时代郑奋进 郑州两会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完善路网 加快建设“轨道上的郑州”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加快建设“轨道上的郑州”
完善路网 加快建设“轨道上的郑州”

——访市人大代表张洲

市人大代表、郑州市轨道交通公司董事长张洲坦言,近年来郑州快速发展,令人鼓舞,凝心聚力。

“在过去的4年里,‘畅通郑州’工程深入推进,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达到93.6公里、累计客运量突破7亿人次;轨道交通2号线二期、3号线、5号线等加快建设,在建里程133.8公里。”张洲表示,按照计划,今年第四季度,我市将进一步加快“轨道上的郑州”建设,力争轨道交通三期规划尽早获批;年底前,轨道交通2号线二期等线路主体结构完成,5号线实现空载试运行,全面推进6号线市政配套工程、10号线建设。

张洲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全面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完善高速公路等骨干路网规划,加快构建以地铁、快速路网为主体的城市立体交通体系。在此基础上,郑州地铁也将加速建设‘智慧地铁’,不断努力满足社会公众对高品质智慧生活的需要。”

高质量教育要做好三方面

——访市人大代表王保军

“突出高质量发展,以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为统揽”。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一句话格外吸引市人大代表、郑州市第七中学校长王保军的关注。他认为,高质量教育是高质量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为此,他建言三策。

出台教师队伍建设指导意见。政府应及时出台具体指导意见,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实行校长职级制。王保军说,北京、上海、山东等地推行职级制管理创新校长人事管理制度,成效显著,郑州也应该快速跟进,制定“校长领航”计划。

推行学校信息化建设。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市应抢占先机,强力推行学校信息化建设,为实现“智慧郑州”增砖添瓦。

填补居家养老服务人才缺口

——访市人大代表袁晓曦

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努力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取得新进展”的阐述拨动了市人大代表、河南鸿宝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袁晓曦的心弦。针对老有所养,她就填补居家养老服务话题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

建立制度保障,积极推动护理岗位的社会认可度。鼓励学校及教育机构组织在校学生以志愿者身份参与老年人护理,提升并推动护理岗位的社会认可度。鼓励物业公司建立社区居家养老管理中心,政府给予相关优惠政策。

科学设置养老服务管理型和技能型人才比例结构,鼓励高校发展多层次的专业认证学历学位教育体系,推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建立社区养老信息服务平台和老年人大数据处理中心,设置居家养老服务一键呼叫系统,实现居家老人服务需求与专业服务相匹配。

关注小额贷款公司发展

——访市政协委员李文凡

市政协委员,郑州市工商联副主席、郑州市金水区邦成小额贷款公司董事长李文凡表示,“中小企业融资是世界性问题,近两年政策环境不断向好,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小额贷款公司提供了与银行相比差异性的融资服务,显示出了独特优势和越来越强的生命力,结合实际工作中的调研情况,他认为政府对这些小额贷款公司的奖励和补助相对欠缺。

为此,他呼吁,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关注中小企业生存现状,关注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小额贷款公司的生存现状,为它们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比如,郑州市可以通过行业协会对它们进行评比,对小额贷款公司给予排名和颁奖;也可以对优秀的小额贷款公司,服务中小企业数量比较多的小额贷款公司进行奖励和补助。这样也是间接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帮助中小企业顺利度过经济低迷期。

提升法律辅助人员专业化水平

——访市政协委员张志勇

“城市核心竞争力正从地域条件、资源优势、产业特色向法治环境、人文环境、社会治理等软实力转变。一些发达地区已提出让法治成为城市的核心竞争力。郑州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理念和目标一定要向他们看齐,让法治成为我们新的核心竞争力。”市政协委员、新密市人民法院院长张志勇说。

张志勇表示,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市,需要一批高层次的法律职业人才和法律辅助人才。目前,我市司法检察、司法行政机关都存在大量聘任制法律辅助人员,提升他们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关乎依法治市、公正司法的推进,显得至关重要。

张志勇建议,市人社局和市司法局共同牵头成立专业的法律辅助人员服务公司,根据行政执法、法律服务部门和司法部门对法律辅助人员的数量和质量需求进行人员的招录,为用人单位提供高质量、高层次的社会购买服务。

通过“一带一路”传播中医

——访市政协委员赵明宇

“中医中药是中国文化的先行者,以充满特色和优势的中医骨伤科‘中医正骨技术’为代表的传统中医文化是连接和助力‘一带一路’的纽带之一。”市政协委员、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郑州院区颈肩腰腿痛一科主任赵明宇告诉记者。如何传播、输出充满特色的中医骨科元素及如何以优秀的传统中医文化助力“一带一路”这一伟大战略,面临着诸多难题和挑战。

赵明宇建议,首先要完善政策机制,加强中医药优秀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推动将“一带一路”中医药建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其次,要加大金融财税投入,充分发挥丝路基金作用,对中医药“一带一路”建设项目给予支持。再次,要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骨科和中医药人才团队。培养一批中医药基本功扎实、熟练使用沿线区域语言、熟悉国际规则的复合型人才。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003767 2018-09-30 00:00:00 完善路网 加快建设“轨道上的郑州”KeywordPh加快建设“轨道上的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