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08版:中原时报 溪流 上一版3  4下一版
我的母亲
书法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我的母亲

□姚朝社(原中原区政协主席)

我大学期间学医5年,从事临床工作亦8年有余,因医生这个特殊的职业和长期在医院工作的特殊经历,使我对生老病死这一自然规律,有着科学理性的认识,我对生死离别的场景也早已习以为常。但是,当我母亲突发性脑出血,经过25天抢救,穷尽一切手段,仍无力回天,于1990年3月21日18时40分心脏停止跳动的那一刻,我一脸茫然,不知所措,彻底崩溃了!残酷的现实告诉我,年仅58岁的母亲真的去世了。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跑到大门外,躲到无人处号啕大哭。在抢救母亲的日日夜夜里,我长期压抑在心中的情绪,希望与失望、无助与无奈、愧疚与恐惧等伴着泪水尽情地渲泄,像火山一样迸发。

因父亲患有帕金森综合征,身体不好,全家人注意力一直都在父亲身上,母亲除偶有感冒和牙痛之外,别无大碍。全家人从没把母亲与疾病联系起来,更没想过母亲与死亡有任何关系。所以当母亲突发脑实质大出血昏迷而一病不起时,我实在难以接受。母亲没留下只言片语,更没给子女留下一点尽孝的机会,这将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痛。

母亲是勤俭持家的能手

我的童年,仿佛是每晚听着母亲的纺花声入睡,每天早上醒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母亲在煤油灯下做衣服的身影。在那个年代,她一年四季都要下地干农活,不管酷暑严寒,回家早晚还要做饭,所有的家务活都是在晚睡早起中完成的。如果哪天有病或太累,不得不早点休息,她就仿佛觉得自己有罪过似的,第二天必定早起,会把头天耽误的活儿全部赶出来。

我们全家七口人,姊妹兄弟五个,因那时经济条件不允许,绝不可能在外买现成的饭吃,买成衣穿。全家人一日三餐靠她做,衣服被褥靠她一针一线缝制洗补,仅是把棉花变成衣服的过程,就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从弹花、纺线、织布、印染、画样、剪裁到最后缝制成衣,就有十几道工序之多,且年年如此,周而复始。为了使全家尽量穿得干净整洁体面,能在大年初一的早上,每人都能穿一身新衣服,她熬过了无数的不眠之夜。我长大后才慢慢明白为何每当春节我们兴高采烈尽情玩耍时,母亲却总是在家里睡觉的原因。

我的老家鲁庄村地处巩义西南丘陵山区,严重缺水,十年九旱,庄稼基本靠天收。风调雨顺的年份不多,旱灾歉收或绝收倒是常态,有时一年每人只能分几十斤小麦,平时主要靠红薯、玉米等粗粮来维持生活。“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无法活”“一季红薯半年粮”是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时至今日,我仍“闻薯色变,遇薯不沾”。

母亲精打细算,巧妙安排,勤俭持家,在村里是出了名的。《河南日报》曾在1973年1月4日第二版以《持家新风》为题,对我母亲勤俭持家、节约用粮、丰年防歉,“宁可顿顿欠,不能一餐断”的故事进行了专题报道。这在资讯不发达,全省一报的年代,使母亲成了村里的“名人”,在十里八乡也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母亲是尊长爱幼的楷模

因父亲是同族新来爷爷的继子,所以母亲在孝敬公婆方面需承担双倍责任。母亲侍奉新来爷奶无微不至,二老晚年幸福美满,非常高兴,不断对其亲人和邻居夸奖母亲之贤惠。新来爷奶去世后,其闺女及后人与我父母亲来往不断,感情深厚被族人传为佳话。母亲侍奉爷奶,更是不因父亲做人继子而推卸责任,对爷奶关心备至并养老送终,她只尽孝心不分家产成为美谈。

在我的记忆中,毎年我二姑(大姑去世得早)给爷奶上坟或回娘家赶庙会时,都会在我家小住几日。每到此时,我母亲总是提前几天,把屋子打扫干净,把被褥拆洗一新。买菜、割肉,备好豆腐和鸡蛋之类,所以二姑每次来都像过节一样隆重。伯叔几家尽管生活困难,也都争先恐后请二姑去家里吃饭,有时会出现“争抢劫持”二姑的现象,姊妹兄弟之情,溢于言表,其乐融融,使二姑乐不可支,倍感幸福。

在农村,每逢收麦和“三秋”农忙季节,生产队经常组织夜里加班干活,名曰“搞突击”。因劳动强度大,时间长,队上担心体力支撑不了,往往会发两个油馍(巩义烙饼的一种做法,小麦面和好后,加油、盐、葱花之类,放在鏊子上烙,外焦里嫩,香味诱人)作为奖励。油馍在当时是稀罕之物,我们兄妹几个总是惦记着。母亲参加劳动夜里回家很晚,我们大都已入睡,母亲总是把我们叫醒,每人掰一块油馍,看到我们吃得津津有味,她面带倦容露出一丝苦笑,然后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去休息,但她绝对不舍尝一口。时至今日,我仍视油馍为食中之上品,倍加喜爱,只是多会想起母亲当年的倦容和苦笑。

我高中毕业后,就到汝阳陆浑灌区指挥部工作。每次外出,因赶班车都起得很早,母亲都提前包好饺子让我吃了再走,为此,她可能整夜都不能好好睡觉,但也绝不让我空着肚子出门。我上大学后,每次返校因赶班车,天不亮就要往车站去,因担心天黑路不平,我坚持不让她送,她嘴上答应不送,但总是远远跟在后面,躲在远处,目送汽车离开。

母亲是乐善好施的典范

小时候,我老家后院有一片枣树,有大甜枣、小酸枣好几个品种,成熟时,有的红黄相间,有的色如玛瑙,酸甜诱人。枣熟季节凡是到我家去的客人,母亲都先摘些枣让客人吃,临走还把他们口袋装满带回让家人尝鲜。卸枣时,母亲往往选星期天中午,还会把附近的孩子都叫来,说是帮忙,其实是让孩子过嘴瘾,临走还要让他们捎些回去,没来的孩子还会把枣送到其家里。

上高中的时候,每周六下午,还要上一节课学生才能回家过星期天,因我家是高中所在地,几个好朋友每次都先到我家玩一会儿再回家。当时,有的学生没到周末回家时,就把背的东西吃完了(因学生住校不能回家,每周从家里背一些红薯、馒头之类,要吃一周)。母亲知道后,总是在每周六,先蒸一笼红薯或玉米面发糕等着我们放学,同学们总是将刚出笼的东西,一扫而光,如风扫残云,母亲总是怜爱地说:“孩子们真是饥呀!”多年后,有个同学谈起此事,感叹道:“如不是俺嫫(指我母亲)的那笼东西垫底,几公里路真难走到家里呀!”

小时候,家门前经常有走街串巷卖东西的,有卖菜的,有定秤的,有修锅的,有卖小百货的等。凡是遇到吃饭的时间点,母亲都会给这些人端碗汤,拿些馍,从不收钱。时间长了,他们也会在我家门口放些蔬菜脸盆梳子等东西。凡是有乞讨者到门上,母亲都会端一满碗汤,送个囫囵馍,她绝不允许我们将喝剩的半碗汤,或吃开的半个馍送给乞讨人。

记忆中,逢年过节,家里的第一锅饺子,除祭祀祖先外,都要先送给本族近亲长者,谓之“尝馅”。凡是走亲戚带回的食品如小蒸馍、油炸豆腐、焖子、丸子之类,母亲都让我们送给左邻右舍与他人分享,因此,我们也经常尝到他人送来的各种好吃的东西。母亲送出去的是情,收回来的是谊;送出的是关爱,收回的是感恩。母亲与人为善,以诚相待,周围的人不论年龄长幼,辈分高低,性格迥异,脾气大小,都能与母亲友好相处。妯娌相处和睦,邻里关系融洽,我从未见过母亲与别人闹不愉快。

母亲勤俭持家,善良博爱,乐善好施,共享包容之精神,已融入我们的灵魂,像基因一样得以传承,并受益终生。

2017年4月28日(农历四月初三)母亲诞辰85周年纪念日于郑州

本版投稿邮箱:zyxiliufukan@163.com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007240 2018-10-17 00:00:00 三 我的母亲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