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V08版:巩义时报 记忆 上一版3
V08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山东”为嵩山?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山东”为嵩山?
□张国昌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可谓千古传颂、妇嬬皆知,其中“每逢佳节倍思亲”道出了所有游子的共同情感。但是,许多人在欣赏这首诗的时候,对题目中的“山东”却不甚了解,甚至有人想当然地认为就是指现在行政区划中的“山东省”,其实,这里“山东”的具体所指,应为中岳嵩山。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写作时间

关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于何时?其诗题下原注明确为“时年十七”。即这首诗是王维17岁写的。

可王维生于哪一年呢?自古以来,说法不一。

他的生平年谱,最早见于明代顾起经编的《类笺唐王右丞诗集》,其中有“开元三年乙卯,公年十七岁,九月九日有忆山东兄弟绝句。”开元三年是公元715年,这说明顾起经认为他生于公元698年。

清代赵殿起的《王右丞集笺注》中亦有《右丞年谱》,其中有“开元五年丁巳,年十七《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开元五年为公元717年,这说明赵殿起认为他生于公元701年。

近年来,随着王维研究的深入,关于他的生年分别还有公元692年、694年、695年、699年、700年等多种说法。但不管有多少种说法,《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于他17岁那年毫无异议。

写此诗时王维所在地方和“兄弟”所在地方

王维一生居住地方很多,其中嵩山是主要隐居地之一,且当前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他隐于嵩山的时间正在17岁左右。

最早提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山东”指的是中岳嵩山的为现代国学大师姚奠中先生。他在其论著《唐诗札记》中,辨析“山东兄弟”时提到“一般注者都没有深考王维当时的家,根本不在蒲州一带,而在嵩山之阳。”后来,研究王维的著名学者葛晓音、张清华等人,也都赞同此观点,并提供了更加详实的证据。

一是依据王维写的《哭祖六自虚》这首诗。一方面这首诗在题下原注中说:“时年十八。”说明这首诗是他十八岁写的;另一方面这首诗有两句写道:“南山俱隐逸,东洛类神仙。”即说自己当时隐在洛阳以东(“东洛”)的“南山”,过着像神仙一样的日子。而嵩山从方位讲正在洛阳以东。

二是依据王维写的《洛阳女儿行》这首诗,一方面这首诗在题下原注中说“时年十六,一作十八”。一方面说明这首诗是他16岁或者18岁写的,同时也可与上面《哭祖六自虚》互证其当时隐于洛阳一带;另一方面,该诗内容取材于洛阳发生的故事。中岳嵩山离洛阳不远,王维一边在嵩山隐居,一边常游于洛阳,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三是依据王维诗集中多篇涉及描写嵩山的诗篇,这些诗篇虽不能明确是王维哪一年写的,但完全可以证明王维千真万确隐居在嵩山过。

四是依据王维写的《请施庄为寺表》,其中说:“臣亡母故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据史载,王维的母亲崔氏死于唐天宝九年(公元750年),往前推30年,就是唐开元八年(公元720年)。

而此时“师事”大照禅师在哪呢?

大照禅师,即历史有名的嵩山普寂禅师,是禅宗六祖神秀的弟子,在《旧唐书》和《高僧传》中都有生平记载,《全唐文》中也收有《大照禅师塔铭》,他作为神秀的上首弟子,少年间便“贞观嵩阜,隐居半岩”。开元初,前往嵩山嵩阳寺阐扬禅法,后又一直在洛阳传法,死后归葬于嵩阳寺。在从时间上推断,普寂在嵩山地区传法时间,刚好是王维母亲跟随他的时间,再加上王维写嵩山诗的佐证,说明当时王维与其弟王缙随母就在嵩山长期居住,更通俗点儿说,就是当时王维的家就在嵩山。

以上四方面的论据,加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于他十七岁时,就可以证明王维当时,家即在嵩山。写诗时他恰在出游没有回来,而其母亲崔氏、兄弟王缙在嵩山家中,从而思念亲人而写下了这首诗。

对“山东”之山的解读

关于古代“山东”之山是指哪里,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有一段论述:

“古所谓‘山东’者,华山以东。《管子》言,‘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史记》引贾生言,‘秦并兼诸侯山东三十馀郡’。《后汉(书)·陈元传》言,‘陛下不当都山东’。(谓光武都洛阳)盖自函谷关以东,总谓之‘山东’,(唐人则以太行山以东为‘山东’,杜牧谓‘山东之地,禹画九土,曰冀州’是也)而非若今之但以齐鲁为山东也。”

从这段论述来看,山东专指齐鲁大地是后来的事,最早在战国、秦汉时期,应为华山以东或崤山以东,原因是当时的“山东”是区别于秦地而说。到了唐代,则有以太行山以东为“山东”的说法。

按此说,不管古代“山东”之山指的是华山、崤山还是太行山,中岳嵩山均在“山东”,正合题义。

写此诗时王维与“兄弟”的位置关系

弄清楚了“山东”所指,那当时王维当时又是否在“山”之西呢?这一点可从《旧唐书》中《王维传》得到解决。

一是《王维传》中说“维开元九年进士擢第”。还说:“维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昆仲宦游两都。”由此可知,王维在开元年间,是常在长安与洛阳之间“宦游”。

不管王维生于哪一年,即使是有些学者说的公元692年,王维写《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十七岁,是开元六年,仍在开元年间。所以,王维写此诗正在都城长安“宦游”在情理之中,而长安又正是“山”之西。

至此,所有证据已完全可以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就是王维在“宦游”长安期间,适逢重阳佳节,思念住在嵩山的兄弟王缙而写。

隐居嵩山的大概情况

王维隐居嵩山的情况,可从王维写嵩山内容的诗作中了解其大概。

在王维诗中,涉及嵩山的,加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约有9首,另8首分别是《东溪玩月》《归嵩山作》《过乘如禅师萧居士嵩丘兰若》《送方尊师归嵩山》《留别山中温古上人兄并示舍弟缙》《戏赠张五弟諲三首》等。

其中《归嵩山作》和《过乘如禅师萧居士嵩丘兰若》,仅从题目理解就足可证明王维曾隐于嵩山。《东溪玩月》一诗又具体点明他隐居的地方,即嵩山“东溪”。即现在从嵩山卢岩瀑布下来到登封告成镇五渡河一带。这个地方在历史上就叫“东溪”。

《水经注》卷二十二中介绍“五渡水”时,就有“其水导源崇高县东北太室东溪”。这一带也是唐代许多名人隐居的地方,唐代著名隐士卢鸿一就隐居在这里,著名诗人李颀、崔曙也隐于此,李颀有《宋少府东溪泛舟》、崔曙的《颍阳东溪怀古》等诗描写东溪。另外,当时还有许多诗人来此访友游玩,也留下了诗篇,比如宋之问的《入崖口五渡寄李适》、徐彥伯的《和李适答宋十一入崖口五渡见赠》、常建的《宿五渡溪仙人得道处》等。

其他几首诗中,多有王维对在嵩山隐居的深情回忆。比如从《送方尊师归嵩山》中,可以看出王维对嵩山,特别是东溪附近的名胜美景的熟悉;在写《留别山中温古上人兄并示舍弟缙》时,他的弟弟王缙正在登封为官,他明确写道“舍弟官崇高”,其中“崇高”正是登封的古称,嵩山也叫崇高山。其中还有“开轩临颍阳”句,即是写他当年隐居嵩山的住处。《戏赠张五弟諲三首》中,写道“闭门二室下,隐居十年余”。

所以,王维母亲三十年跟随大照禅师学佛,大照禅师又在开元之后,一直在嵩山和洛阳传法,且王缙后来又为官登封。我认为王维除早年与母亲、兄弟一块住在嵩山外,在他母亲公元750年去世前,不管他为官或隐居别处,嵩山应也应是他的常来之地,由于他母亲和弟弟在这里。

综上所述,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山东”具体指的就是中岳嵩山。

作者简介 张国昌,登封人,1970年生,1993年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长期致力嵩山文化研究,主编《嵩山古诗词》。

华夏文明探源工程《大嵩山》《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二十四节气》等书的撰稿人之一,发表有关嵩山文化论文数十篇。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007799 2018-10-18 00:00:00 四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山东”为嵩山?KeywordPh□张国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