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座城市,就像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只顾埋头向前,至于前行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留下了什么、遗忘了什么,总得需要城市的有心人来为其记录、保存,而我就想做郑州这座城市的有心人。” 说出这段话的是今年已经75岁的赵富海先生,祖籍山东、生于东北的他并不是郑州人,却辗转在郑州落了脚,并且一待就是近60年。 这60年来,他是一个见证者,亲历了郑州改革开放40年来突飞猛进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才汇聚,越拉越大的城市框架、越跑越广的交通枢纽,越聚越浓的商业氛围,大郑州新郑州的潜力巨大。” 这60年来,他是一个记录者,走遍郑州的角角落落,探寻郑州的点点滴滴,出版了26本书,合计近500万字,记录下了不同时期的郑州人、郑州事儿、郑州的发展变迁,保留下了属于郑州这座城市最原始的“独家记忆”。 记者 赵柳影/文 周甬 马健/图 筹备新书,记录新郑州的发展变化 15日,记者来到位于玉凤路的赵富海家中进行采访,踏进屋门的一瞬间,记者十分震撼,除了一张床和一张书桌,其他空间几乎全部被书籍占据了,连个下脚地都很难找寻。 “四五千本应该是有的,我还有很多书,存放在办公室里,家里实在是放不下了。”赵富海说。 在正对房门的书架一角,整齐地摆放着赵富海创作出版的有关郑州故事的书籍。记者发现,有的因为年代久远,已经破损严重,并且借阅者多,有好几本书,连赵富海也没能留存下来。 据悉,1990年,赵富海的第一本书《开拓》出版;1992年,第二本书《智慧的密码》出版,主要讲述荥阳农民发明家邢奎章的故事。 1999年,出版了散文集《人间牵挂》,用25篇散文讲述了那个时期郑州人的生活状态和人间故事。 此后,创作的灵感像洪水卸闸一样,《老郑州》三部曲相继问世,《女公安局长任长霞的故事》《历史走动的声音》《千秋二七》《老郑州——你的历史我的眼》《郑州:中国八大古都》等书籍纷纷出版。 如今,赵富海正在筹备新书。“以往的作品更多关注的是老郑州的历史和过往,其实改革开放起来,郑州便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无论人口面积、经济总量,还是在全国的影响力,都与日俱增,尤其是郑州现在正在加快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我觉得是个很好的契机,我准备写一本反映新郑州的书,将改革开放以来,郑州所取得的成就进行记录。”赵富海说。 沿铁路线到郑扎根,第一印象安静人少 想要反映一个城市的发展变迁,在这里生活的老人是最好的见证者,因为经历过、感受过。聊起改革开放以后,郑州的新变化,赵富海认为,郑州40年交通枢纽的大发展,变化最为明显,也为郑州的其他发展奠定了基础。 “70多年前,我父亲从济南‘闯关东’到了黑龙江,我便出生在那里,由于父亲从事铁路工作,一家人便随着一节节架设钢轨、一条条铁路沿线,从东北到河北、山西、陕西,最后1959年3月份,来到了河南郑州。”赵富海说。 据赵富海回忆,第一次到郑州,出了火车站后,印象是既干净又安静、广场上人很少,只有4路、6路、10路公交车,与现在郑州火车站的繁荣热闹对比明显。 “从1955年开始,国家进行为期30年的郑州铁路枢纽建设,我的父亲也曾参与其中,我便跟随父亲,居住在枢纽站旁工程队的工棚里。”赵富海说,那时候的他年纪尚小,远没有想到后来的火车和铁路会成为郑州这座城市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从蒸汽火车到“米”字形高铁通达全国 独特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可以成就一个城市,郑州就是如此。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全面建设,郑州的交通枢纽位置空前强化。 赵富海介绍,1989年,郑州北站成为我国铁路首个综合自动化编组站,也是亚洲最大的铁路编组站;1999年,郑州火车站改建工程完工,成为我国第二大铁路客运站;2002年,郑州铁路东站成为全国最大的零担货物中转站和亚欧大陆桥最大的集装箱集散地,也是全国最大的内陆一类口岸。 进入21世纪,快速铁路发展迅速,以郑州为中心的“米”字形快速铁路网加快发展步伐。此外,航空运输成为继海运、河运、铁路、公路之后驱动经济发展的“第五次冲击波”。借助于航空港区,郑州的航空运输也飞速发展。 “百年前蒸汽火车拖着郑州,郑州成为全国铁路交通枢纽,现在‘米’字形高铁以郑州为中心通达祖国东、西、南、北、中。”如今的赵富海,空闲的时候还会去郑州火车站、郑州东站转一转、看一看,以感受这座城市最新的变化。 江湖味儿的“老坟岗”是郑州商业发展的开端 基于交通的基础,商贸业必定繁荣,对于改革开放以来,郑州商贸业的发展,赵富海也深感变化之大。 赵富海说,郑州如今的二七广场附近,高楼林立,商场遍布,甚至全国知名的商业品牌都纷纷进驻,抢占地盘,上演一场又一场的“商战”,奠定了商都郑州的名号。 然而,在百年前,东起二七路、西至铭功路、南起解放路、北至太康路的区域叫做“老坟岗”,名虽不雅,却是旧中国三大民俗胜地之一,与北京天桥、天津天不管齐名。如今,这个充满江湖意味、民俗气息的陈旧“实景剧”早已剧终人散,只留下一个空泛的名字被郑州的一些老人藏在记忆深处。 在赵富海看来,老坟岗,可谓是郑州商业发展的开端。“100多年前,是蒸汽火车拉来了老坟岗商业的繁盛,经济的繁荣使得这里成为郑州商业巨擘的乐土,艺人们在此娱乐了民众也唱红了自己,越调、曲剧、豫剧三大剧种在此汇合,说书的、唱坠子的、说相声的、玩魔术的、耍把戏的在此聚集,一派狂欢景象。总之,三教九流、五行八门,在这里酿成一片滚滚红尘的江湖。” 后来,进入20世纪80年代末,“野太阳”亚细亚对阵商城、天然、友谊、华联、百货大楼、紫荆山等中原国营商业大鳄,在郑州商业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中国商业的一个经典。赵富海也是“中原商战”的见证者。 如今,郑州的商业体量加速发展,商圈格局也从原来二七商圈唯一中心演化为多个中心,并且随着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郑欧国际货运班列开行顺利,以大枢纽带动大物流、大产业,郑州谋划从内陆商贸城到“买全球、卖全球”国际化商都的升级嬗变。 80年代移民潮 调动了郑州这座古商城 40年来,郑州的面积、人口剧增,城市框架不断拉大,服务业、商贸业、工业等日趋完善,在赵富海看来,除了郑州土著的“勤劳耕耘”外,“移民潮”带来的外地人也功不可没。 赵富海说,20世纪80年代,是郑州发展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时期,郑州火车站“巨无霸”式的大“驿站”,为郑州带来了移民潮。 “20世纪80年代之后的郑州移民,来势猛、数量大、时间久,他们的到来,不仅令郑州所有的城中村改头换面,再三再四地扩路、进行旧城改造,也一而再、再而三地拉大城市框架。”赵富海说。 据介绍,改革春风吹拂,温州人乘风抵郑。20世纪80年代初,温州人最先把他们的皮鞋、服装、电器生意占领了郑州的二马路、老坟岗,然后在解放路、德化街开了海鲜饭店、大排档。几年后大连海鲜店才在经三路落脚。“温州人像是一个‘军团’,最初移民数量大约有5万人。”赵富海说。 20世纪90年代,温州人的服装、鞋帽,开始在郑州各大批发市场占有很大份额。90年代中期,郑州城市功能定位商贸,于是全国各地包括世界500强纷纷挤进郑州,各个地区的人也搭乘京广、陇海铁路火车,来郑占先机、做生意。 随后,四川人将川味飘香福寿街,内蒙古小肥羊在花园路、桐柏路引领风骚,广东人最早将早茶端进经七路香江饭店,很快,郑州人以吃粤菜为时尚,后来东北三大炖来了,信阳菜也来了。除了吃,江浙一带装修大军也开始进入千家万户,广东、福建人的电器和家具在郑汴路集中…… “移民调动了郑州这座3600年的古商城,移民改变了城市风物人情,移民为这座城市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包容、进取、和谐的大都会风范。”赵富海说,如今,郑州的土著与移民已经深度融合,不分你我。 在变化中寻找永恒 将历史留存 伴随着郑州的迅猛发展,日新月异,老城新貌日渐更迭,也让赵富海开始担忧。“当我们生活在其中的时候可能察觉不到,但当我们跳出城市,会发觉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历史却日渐被遗忘。”因此,赵富海下定决心,开始记录郑州。 有人说,写史难,写地方史更难。历史风雨的沧桑,王权更迭的战火,许多地面遗迹荡然无存,无数史册典籍片纸不留。 有人说,一个城市的发展变迁,都层层叠叠或隐或现地写在这座城市的宫阙、楼台、广场、城墙、道路,乃至犄角旮旯的遗迹中。 确实,当时代的洪流滚滚向前,社会不可能为保留历史而停下脚步,当一批批见证历史的老人、建筑设施、文化习俗一一改变、离去、消失,谁来为城市的历史而驻足留念。 赵富海认为,近年来,到河南旅游观光、文化寻根、朝圣拜祖的中外客人越来越多,说明大家对于郑州的历史文化越来越重视,他希望,可以在保留郑州“独家记忆”的事业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改革开放40年来,郑州人口面积呈几何倍的增长,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我要在变化中记录过往,将历史留存下来。”赵富海说,正所谓,历史不能割断、文化不能中断、精神血脉不能断裂,这些历史、文化、精神血脉,集中凝结在一座城的角角落落,它不可复制,也无可替代。 |
3上一篇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