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M03版:中原时报 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关注
机器一响 黄金万两 带您重温郑州纺织工业的“芳华”
让孩子们爱上书法 这位老人很有一套
为啥须水街道很多村庄 名字都带个“三”?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文化中原之工业记忆
机器一响 黄金万两 带您重温郑州纺织工业的“芳华”
保护性修缮后的一厂生活区大门

开栏的话:2017年,中原区站位发展大局,明晰了打造以郑州中央文化区(CCD)为引领的国家中心城市产城融合示范区的功能定位,提出了生态中原、文化中原、活力中原、幸福中原“四个中原”的发展目标导向。

说起“文化中原”,可是大有来头。中原区历史悠久,辖区内须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而棉纺厂、二砂厂等工业遗存更是无人不知,还有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辖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如今也颇见成效,五一公园内的省工人文化宫学雷锋文明使者志愿服务站已经成为一个观摩点,“马路产房”的好人好事入选“中国好人榜”,并被拍成微电影……正能量比比皆是。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切实增强文化软实力、弘扬社会正能量,推进“文化中原”建设,《郑州晚报·中原时报》开辟专栏,搜罗辖区各类文化内容、正能量人物或事件,讲述中原好故事,传递中原好声音。

本期《文化中原》专栏重点带您重温郑州纺织工业的“芳华”,了解一下当年在中原区这片土地上的那个纺织传奇。

“机器一响,黄金万两”。从1953年到1958年,在郑州西郊的一万亩荒地上,国家投资1.76亿元,以一年一个厂的速度,一口气建起了5个国营大型棉纺织厂。就这样,一厂、三厂、四厂、五厂、六厂,像五姐妹一样,在棉纺路的北侧一字排开。

记者 张改华

通讯员 张亚芳 文/图

老职工回忆当年“一布难求”场景

在六厂家属楼里,已满头白发的原国棉六厂生产技术处员工孟永恩娓娓讲述了过去那个辉煌的年代。

时间回到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初。随着整个社会对轻工业产品需求的迅速提升,布匹等产品十分稀缺。

当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统购统销政策,因此,棉纺路上的5家棉纺厂根本不用为产品的销路担忧。“当时有句话叫‘机器一响,黄金万两’。厂子里的棉布只要生产出来就能卖出去,根本不用发愁销路。正因为如此,几家棉纺厂的效益都非常不错。”孟永恩说。

那个年代,棉纺厂周围的小旅馆住满了来买布的客商。到现在,原国棉三厂的老职工老孙还记得当时“一布难求”的情景。“当时棉纺路上排满了外地来的等着拉货的卡车,棉纺路上到处都是外地人。棉纺厂周围的小旅馆里住满了外地前来买布的客商。我们厂一位负责制订分配计划的主任,家门口天天围着一批人,都等着能够分点计划。”老孙说。

5个生活区牌坊式大门

成宝贵工业遗产

郑州纺织工业的“芳华”让老一辈纺织人记忆犹新。据了解,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郑州和咸阳、石家庄、北京,被国家确定为“四大纺织工业基地”,纺织业成为郑州的支柱产业,郑州轻纺织工业城也因此而得名。

60多年过去了。现在,六厂与一厂、三厂、四厂、五厂5个纺织厂遗留下来的生活区牌坊式大门成为宝贵的工业遗产。2009年6月,这5个纺织厂并称为郑州纺织工业基地,被定级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今年8月初,中原区文旅局对一厂生活区大门进行了保护性修缮。修葺一新的一厂生活区大门身姿靓丽,成为传统优秀文化的实物载体和纺织工业历史记忆的传承纽带。

而如今,在郑州须水纺织工业园内,气派的厂房、先进的国际化设备、舒适的工作环境,已经为棉纺织业打上了现代化的标签。

只是,关于棉纺厂的记忆,仍然存在于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回忆里。没事的时候,原郑州市纺织工业局总工程师刘奉济还是会去原来的厂址看一看,怀念一下属于西郊、属于棉纺厂的那份辉煌。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009250 2018-10-24 00:00:00 三 机器一响 黄金万两 带您重温郑州纺织工业的“芳华”KeywordPh文化中原之工业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