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7版:中牟时报 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文化
一条河,见证千年中牟史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一条河,见证千年中牟史
贾鲁河变迁史(二) □齐治平

贾鲁河,中牟的母亲河,4000多年来哺育了中牟大地一代又一代勤劳的人民,铸就了一段又一段辉煌的文化。贾鲁河的历史,既是文明史,又是沿河民众的发展史。诸多史料记载了贾鲁河的变迁过程,也是中原腹地水系演变的缩影。特别说明:文中用的地名如无注明均为古地名,与今行政区划有所不同;不同时期的河流名称、河道位置也不尽相同;不同时期的史料对同一河流的记载也会略有差异。

河水两岸仓廪足 兵事频仍黎民苦

东晋时大司马桓温准备从兖州出发攻打北方的燕国,想疏浚汴水。他的大谋士郗超说道:“燕国离我们太远,再加上汴水太浅,估计漕运行不通。”事实确实如此,当时战乱年代,河道无人管理,汴水多年淤积,河床高,水流量很小,疏浚起来工程量大,难度也很大,桓温就放弃了这个打算。后来宋武帝刘裕为讨伐后秦专门疏浚汴水,水流量就增大很多了,但是也带来了不利后果,河水冲刷严重,两边堤岸常常崩塌,导致水流不畅而发生决口。东晋义熙十三年(417年),宋武帝刘裕在汴河故道北边十里处重新开挖一段河道,专门用于漕运。《水经注》:“刘公命刘遵考漕此渠,而山崩壅塞,乃于渠北十里更凿故渠通之。”隋炀帝时开挖的大运河就是利用的这一段河道。对运河各段的名称北宋大文人陈师道有记载云:“隋大业初,合河、索为通济渠,别而东南入于淮。今于畿为白沟,于宋为沙,于单为石渠,于徐为汳,而入于南清。”当然,他说的是宋朝时的名字。

运河开通后,中原地区到东南有了一条便捷的大通道,中原与江南又多了一种交往渠道。据唐代宰相裴耀卿言讲:“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时统计,从江南租船,从淮西向北沿鸿沟逆流而上,到达河阴(荥阳)、含嘉、太原等粮仓,三年时间就运来大米七百万石。”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中牟县附近的两个粮仓。

含嘉仓在洛阳老城北,这里有建于隋大业元年(605年)的隋唐故城,粮仓在故城北,是供应京城的皇家仓库,隋、唐、北宋三个朝代使用了500多年,南宋以后逐渐废弃。据史料记载,唐朝天宝年间共储存粮食580多万石,据现代考古发现,其160号窖内的谷子至今已有1300多年了,颗粒还可辨认。窖内发现了砖刻铭文,记载着窖穴的位置、编号、储粮来源、品种、数量、入窖年月等信息。如此规模堪称我国古代最大的粮仓。

敖仓在隋唐之前是天下粮食的转运中心,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它。楚汉争霸之时, 敖仓是双方争夺的热点。刘邦抢先“军荥阳,筑甬道属之河,以取敖仓粟”,在双方划定界线时,刘邦把敖仓划到自己辖区内。汉朝建立后,刘邦立下规矩,《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洛阳有武库、敖仓,当关口,天下咽喉,自先帝以来,传不为置王。”其重要性可见一斑。今荥阳市区东北22公里有敖仓城遗址,城北是古代黄河与济水的分水处,也是战国时魏长城的北部终点。

引汴入蔡兴水利 沿水两岸尽膏腴

唐朝初年,通济渠更名为广济渠。开元末年,河南采访使齐瀚发现,从长江经以淮水到汴梁漕运时,船只多有损坏。经调查是淮水水流湍急,不利于船只通行,于是就疏通广济渠下游。从泗州虹县起到楚州淮阴县接通淮河,共计80里。工程竣工后水流比之前更迅猛,根本不能行船,无法使用这段河道漕运,只能放弃。

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董晋为宣武军元帅,在汴州东西两端各建一座水闸。到五代十国时期,后汉乾祐三年(950年),黄河在郑州决口, 右补阙卢振向朝廷建议疏浚汴河,并修建水闸以备旱涝。他在奏章里说,汴河两边堤岸年久失修,土质疏松,汴河每年都会溃堤决口,应该启用废弃的老河道,然后在汴河中宽阔处修建水柜,涨水时启用水闸分洪,把多余的水排进老河道内,消除汴水决口隐患,又方便老河道两岸居民灌溉,旱涝保收一举多得。卢振的建议非常切合实际,可惜当时社会动荡,没有实行。后周显德四年(957年),把汴水向北引入五丈河,依然时常漫堤决口。

959年,朝廷命令王朴从荥阳徒步沿着河堤查找原因,最后在河阴县境内修建一座水闸。这些措施与卢振的建议不谋而合。朝廷又命韩令坤开挖河道,把汴水引入蔡水,开通陈州、颍州的漕运。又下令让拓宽汴水入五丈渠的河道,增加水流量,以便开通青州、郓州的漕运。此时,三条漕运线路都汇集在大梁,以大梁为中心的漕运网络已经建成,大梁城成为名副其实的水利枢纽,这就为赵匡胤“黄桥兵变”后定都大梁打下坚实的基础。到北宋建隆二年(961年),也就是赵匡胤登基的第二年,把索水、旃然水引进须水,又把须水引进汴水,这一段河就叫金水河。此举主要是加大汴水流量,提高漕运能力。从此,汴水两岸更加繁荣发展,人口剧增,村镇、庙宇、店铺鳞次栉比。

金水河汇贾鲁河 汴水从来多风波

金水河是北宋的四条漕运渠道之一。关于金水河名字的由来,乾隆年间的《郑州志》收录了这样一个传说:春秋时期,郑国贤相子产去世后,人们赠送来很多金子,子产家属不收,于是人们把金子全部投进了河里祭奠子产,河水金光闪闪,所以这条河就叫金水河。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水经注·渠水》中记载了一条叫不家沟的河,与金水河位置颇近,因此推断金水河当为不家沟演变而来。据书中描述,南北朝时不家沟(金水河)已经是一个小水系,构成比较复杂。又据《中牟县志·河渠》记载,金水河引自荥阳黄堆山,它的源头叫祝龙源。建隆年间开凿沟渠引水过中牟县,“以其自金方来,故名曰金水河”,古代西方为金。相比之下,这种说法可信度更高些。河水清澈见底,又名小清河,朝廷因为这条河源远流长,赐名天源。金水河全系河流都最终汇入贾鲁河,明朝万历年间,淤积逐渐严重,两任知县乔璧星、陈幼学多次疏浚。清雍正元年(1723年),黄河决口致使贾鲁河淤塞,知县章兆曾在县城北门外几里的地方改道经西门再向东南流去,再经朱仙镇的吕家潭到扶沟县东北与双洎河汇合,再向东南绕西华县城西、北、东三面,再向东南到周口注入沙河。

宋朝初期,设立三门白波发运司、京畿东路水陆发运司两个机构,专门负责汴水的漕运、疏浚工作。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两个机构合并,改置江淮水陆发运司,衙门设在京城,掌江、淮漕运事宜,下设发运使、发运副使、发运判官等官吏,是大宋有编制的机构,其官员也都是由朝廷任命,又派专人负责看守河阴县的水闸,根据水情调节汴水水量,保证江、淮漕运。《宋国史》记载: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再次疏浚汴水河道。979年把汴梁附近汴水上的三座水闸命名为上善、通津、大通,其中大通闸位于大梁城西的汴水主河道上,上善闸和通津闸位于大梁城东汴水的分水河上。983年又修筑汴水河堤。淳化二年(991年)汴水决口,景德三年(1006年)汴水漫堤,又两次加高加固河堤。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汴水再次决口,朝廷派专人前去查看,相机治理。1011年,白波发运判官史莹向朝廷申请在汜水县东孤柏岭的南岸山脚下再开一条河道,让汴水分流。同时朝廷内臣闫从翰也上表请求在汴水下游再开四条河道分洪,防止汴水再漫堤、决口。恰在此时史莹的奏折呈上,大臣们对比两个方案后,认为闫从翰的方案更好些,就废除了史莹的方案。随后就在中牟和荥泽两处各挖一条分水河注入浚水。这样一来,浚水流量增大,加固浚水河堤的事又迫在眉睫了,但是此工程费用太高,一时无法开工。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转运使马元方上奏折请求疏浚汴河中段,把河道加宽五丈、加深五尺,这样就省去加固堤岸的费用了。朝廷就下诏让他参照各地实际情况治理。最终马元方决定疏浚泗州夹岗一带,因为这一带河道偏高,阻塞水流。天圣三年(1025年),汴水河道淤积、流量减少,朝廷下令疏通汴水口。第二年工程竣工,结果水流量又太大常常漫堤,险象环生,只好下令在京城西边低洼处的贾岗陂分流汴水到护龙河。嘉佑六年(1061年),都水监向朝廷建议:汴河从泗州到南京归德府(商丘市)这一段河道顺直,水流通畅,不用治理;从归德府向西到河阴汴水口,这一段堤岸较宽,水流比较松散,河道逐渐淤积而影响漕运;请求把南京以上300里的河床变窄,堤岸往里收缩并加高加固,这样能加快水流,漕运便利。朝廷同意了此方案,工程结束后,给两岸带来极大的便利,受到一致好评。

熙宁四年(1071年),应舜臣向朝廷上书整治汴水口,当时主政的王安石就同意了。具体做法就是在汴河口西边开挖一条訾[zī]家河,代替汴水口。前面说过此处有石门、石门渠,位于河阴县(今荥阳)南边,邻近汜水县边界。为什么要在这里开新河呢?据《宋志》中记载:此处是汴水接引黄河水的地方,建筑有石门用来调节黄河水注入汴水的流量,但是黄河水也容易受气候影响,春、冬季节水量减少,夏、秋两季雨水多就水量大,所以黄河分水口也常常变换地方,但是还要保证黄河水流入汴水的流量,至少要达到灌满六尺深河道,这是满负荷漕运的标准。显然此时黄河注水量达不到这一标准,这是开挖訾家河的根本原因。在勘察地形、分析水情、确定地点后开始施工,工程倒也顺利,很快就完工了。使用3年后,一次黄河发大水把訾家河的堤岸冲垮很多,已经不能作为主河道使用,提举汴口官王琉上书请求把訾家河作为分流河使用。这结果让大家很是无奈,只得重新启用汴水河道,并且又把河道疏通一下。熙宁七年(1074年),侯书献向朝廷进谏:“汴河两岸沃野千里,还有两万多顷荒废的土地和草原,可以在这里建筑一座水闸,汴河涨水时排泄到这里,当成汴水的泄洪区,还可以把索水、京水以及中牟县境内三十六陂的水引过来灌溉。”当时没有引起朝廷重视。随后祥符县、中牟县遭受大水灾。大水过后,带来大量泥沙,又把汴水淤塞了,致使河道水流不畅,几乎要断流了,严重影响了漕运及沿岸居民的生活。熙宁八年(1075年),朝廷下令重新疏浚汴河故道,导引汴水入蔡河,用以维持漕运。同年,都水丞侯书献再次疏浚訾家河道,想启用它。工程结束后没多久,汴河突然发大水,因为没有加固堤岸,致使訾家河两岸险情环生,随时都会决口,危及京城的安全,无奈只能把訾家河口堵塞。《宋史》对此也有记载。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010390 2018-10-26 00:00:00 五 一条河,见证千年中牟史KeywordPh贾鲁河变迁史(二) □齐治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