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08版:郑东时报 文史 上一版3
F08
龙湖:与黄河文明相伴的沙岗记忆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龙湖:与黄河文明相伴的沙岗记忆
乡土志·十景郑东(之七)

如果你去跟60岁左右或者更年长的“老郑州”聊天,问他对曾经的郑州“大东郊”记忆如何,他一定会提到“卖沙”“养鱼”“植树造林”几个关键词。的确,在郑东新区的开发建设系列史料上,也记载这片土地曾经“满是荒草和鱼塘”——郑州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东北地区又曾是黄河故道,由于历史上的黄河淤灌、地势下洼,土地盐碱化比较普遍,又有西起原柳林镇沙门村,东南一直延伸到原祭城镇贾岗村沙岗,风起沙扬,掩埋农田和房屋。在开展防风治沙运动前,老百姓的日子苦不堪言。

在如今郑东新区龙湖办事处的辖区内,几乎曾经所有的村庄都是从风沙之患中走过来的。从曾经的风沙之地到今天的龙湖副CBD,坐拥近6平方公里的龙湖生态水系,身处绿化面积近50%的如意之城,这一带都经历了什么?

缘起:刘秀“巧摆黄沙阵”

西汉时期,黄河决堤,一些地势低洼的村庄很快被洪水吞没,水退后,大量的泥沙就堆积在今郑州东北一带的方圆数十里的区域内。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了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沙岗。遇到刮风天的时候,远处的沙土也被吹到这里聚集,沙岗就变得越来越大。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权建立新朝,刘秀在南阳起兵讨伐王莽,一度兵败,北退至黄河南岸,王莽大军追至,刘秀无计可施。刘秀看到沙岗,又观察到将要起风的天象,就命几万大军整夜劳作,摆起黄沙阵,堆出了40座大沙岗,摆成“黄沙阵”。战鼓擂响,刘秀军队躲在沙丘后作战,王莽军队逆风而战,风沙眯眼,一败涂地。

刘秀堆出的最北边沙丘,就是如今沙门村的位置。沙门,顾名思义为“风沙之门”。为了防风固沙,明朝嘉靖年间,有附近居住的村民广植柳树。连片成林,也就有了“柳林”。(据《郑州市金水区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省政府为了治理沙岗,对郑州东北的沙区进行过摸底,共有大小沙丘72座。

从风沙之城到“绿城”的记忆

据记载,沙岗附近的群众饱受风沙所带来的灾难:每当风起,空气能见度就直线降低,埋没农作物、侵蚀土壤,降低土壤肥力,使作物发育延迟。厚厚的沙尘也会笼罩房屋,经历过的老人形容是“吃饭不敢开门,站在屋外说话一张嘴就要吃一嘴土”。距离沙岗比较近的房屋还会因沙丘迁徙被掩埋坍塌。有经验的人说沙岗每10年就会向南“打一个滚”,一个大沙岗“打一个滚”就有100多米,像曾经的花沟王村,就生生被沙岗冲成了南、北两个村庄。

与沙岗记忆相伴的,还有老百姓的“苦中作乐”:在原南录庄境内有座不到百亩的小沙岗,中间高、周围低,最高处的南边有个陡坡,村民从上缘往下滑就像“坐滑梯一样”,有“正月十六爬沙岗不腰疼”的说法——每年正月十六这一天,村民和孩子都会从四面八方赶来爬沙岗滑斜坡,熙熙攘攘,络绎不绝。

“人与天斗”的防风固沙的抗争在历史上从未停止过,但遗憾的是也从未取得明显成效。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从1950年开始,为了治理风沙,政府号召、发动起了植树造林、防风固沙运动。如今的郑州森林公园前身——1951年建立的郑州市林场,就是为了给当时的沙岗设置自然屏障而来。

在后来的治沙运动中,郑州林场协助周边各村提供树苗,促进植树,使沙岗周边各村数十米的田地边缘全都栽上了树,村庄周围还种上了100米宽的防护林。当时有句防风固沙的口号广为流传:“贴上膏药打上针,叫他永世不翻身。”

直到1970年,先前植树造林运动中栽下的树苗都已经长成了郁郁葱葱的大树,曾饱受沙患的村庄也彻底告别了被风沙侵害的历史。据参与治沙的老人回忆,当年运输工具稀缺,全靠男女老少齐上阵,人力、肩扛、怀抱、铁锹刨挖。为了治沙,群众还因地制宜,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办法:增加地面植被覆盖,改进农业技术措施和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这些都对日后当地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所以,上世纪80年代,郑州被称为“绿城”,真的是全市植树造林、防风固沙的成就。

变害为利,卖沙养鱼的探索

在今天的郑东新区副CBD龙湖金融岛一带,就曾有上千亩的沙岗。因为郑州城市的建设,已在防风固沙战役中取得阶段性胜利的郑州东郊人迎来了历史的机遇——因为沙岗的砂质好、沙粒大,是建筑业不可缺少的材料。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附近群众开始认识到沙岗是一种可用的资源。但是出于当时生活水平的普遍低下,黄沙价格非常低廉,大致每立方米只有两三角钱,一拖拉机不过卖五角钱。后来随着改革开放,城市建设的步伐加快,建筑业发展迅速,黄沙的价格也与日俱增。到了1980年前后,黄沙价格涨至每立方米2元左右,很多群众都成了从事以拖拉机运送黄沙为主的个体运输户。1990年前后,每立方米黄沙价格又成倍增长至10~20元。

据相关资料记载,1983年底,南录庄的沙岗卖完;1990年左右,花沟王村、陈岗村的沙岗卖完;2000年,弓庄的沙岗卖光……相同的情况在周边的村庄类似。

由于地处黄河故道,龙湖一带地势下洼加之排水不畅,土地盐碱化比较普遍,不适合种植农作物。1974年前后,经过引黄灌溉,挖沟排涝,实行道改淤灌,土质有了改善。但水连水、沟连沟形成的水池和河沟也带来了不少野生鱼,资源丰富。在生活条件差的时候,群众就捕鱼维持生活或拿到集市上卖以补贴家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又逢沙岗治理、土质改良成效显著,附近的农业发展良好,粮食连连丰收。温饱问题解决后,群众在政府的指导下,发展鱼虾养殖业,开始为渔业发展勾画美好前景。

1990年前后,在沙岗即将售空、国粮农计划在祭城援建“2814项目”,使养鱼业得到迅速的发展,迅速形成规模,千亩土地连片,鱼塘比比皆是。直到今天的龙湖开挖,20余年间,参与养殖业的群众家家都富了起来,村里的小楼房鳞次栉比。

比较典型的比如曾经的南录庄,在1983年沙岗卖完之后,1984年又将沙岗底部推成了鱼塘,发展水产业。后来这鱼塘又通过了辖区无公害水产品的产地认定。

由此,与黄河文明相伴了几百年的沙岗历史,就彻底终结了。

“清似清泉、纯似矿泉”的龙湖

龙湖2010年开挖,涉及的建设村庄如北宋庵、小黑岗、新村、陈岗等地的村民都积极投入到了拆迁开挖之中。如今建成的龙湖水“清似清泉,纯似矿泉,鱼人同见”(语出《南录庄村史》),龙湖水的上层是引黄河水经过沉砂池从上游注入,下层是井眼冒出的天然井水,水中无杂草、杂物,正应了“流水不腐”的老话,是旅游观光玩水的好去处。老村人把它类比为杭州西湖或云南的卢沟湖,都说龙湖“举世无双的清奇”,是“家乡的骄傲”。

如今的龙湖,水域面积近6平方公里,加上老城的金水河和熊儿河、贾鲁河、东风渠等流经而过,形成完整的城市生态水系。沿河流两岸布建河川公园,形成贯穿全市的生态走廊,根据国内外专家对龙湖水质保护研究的成果,龙湖管理运行综合运用黄河引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补充,利用暴雨径流、水质控制,使水质达到了身体可接触的水平。

龙湖湖心的龙湖金融岛,龙湖副CBD是郑东新区建设的点睛之笔。内外环共44栋建筑群合围,占地约1.07平方公里。综合《郑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及《郑东新区概念性总体规划》,龙湖地区功能被定位为城市旅游休闲以服务为中心、以生态为特色的高档住宅区。

在龙湖与龙子湖之间的“风水宝地”间,平安大道北、石武高铁西、熊儿河畔,矗立着连片的龙兴嘉苑小区,这里住着龙湖建设涉及的花沟王村、弓庄、魏庄、八里庙、陈岗等行政村。小区内有双气,配建地下停车场、活动广场等,幼儿园、卫生所、超市一应俱全,不出小区就能满足生活的基本需要。

记者 马燕 王明阳/文 通讯员 张文举/图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012025 2018-11-01 00:00:00 四 龙湖:与黄河文明相伴的沙岗记忆KeywordPh乡土志·十景郑东(之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