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X07版:新郑时报 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郑都之外,孔夫子那一场师徒相失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郑都之外,孔夫子那一场师徒相失
系列八十四 本报与新郑市史志办联合开设

□新郑市史志办主任 李磊

“丧家之犬”

释义

比喻失去靠山,无处投奔,到处乱窜的人。

出处

典故出于《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事件

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孔子是毋庸置疑的至圣先师,世世代代受人敬仰。然而,古来圣贤皆寂寞。孔子由平凡而伟大,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沉淀。在其当世之时,他的思想和智慧并不为当政者尤其是强势大族所用,反而在长达14年的时间里被迫离开鲁国,带着一众弟子千辛万苦地周游列国。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孔子周游列国的情况做了陈述,记言述行,详略有致,勾画出了一幅孔子思想播迁图。在郑国东门之外,孔子与弟子走失,郑人说孔子彷徨失措如丧家之犬,而孔夫子闻言欣然笑答,为后世人们所津津乐道。

【成语故事】

道不同不相与谋,孔子被迫开始周游列国

孔子周游列国开始于公元前496年,那一年他55岁。之所以离开鲁国,历尽艰辛到各国游说,其背后有着不得已的原因。公元前501年,孔子被鲁定公任命为中都长官。一年后,各地都效法他的治理方法,孔子便由中都长官提升为司空,又由司空提升为大司寇。公元前498年,鲁国政权由“三桓”掌控。“三桓”者,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由于都是鲁桓公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公元前497年,由于隳三都(拆毁三桓所建的违反规制的城堡)的措施,孔子与三桓家族之间的矛盾日渐凸显。公元前496年,孔子以司寇身份理国相职务。与闻国政三月,贩卖猪羊的人不敢漫天要价了,男女行人都分开走路,路上掉的东西也没有人捡走,四面八方的客人到鲁国的城邑也不用向官员们求情送礼,都能得到满意的照顾,就像回到了自己家中一样。眼见得天下大治,一直与鲁国有矛盾的齐国不愿意看到鲁国强大起来,就送给鲁国女乐和纹马彩车。季桓子接受了齐国女乐,一连三天不过问政事。同年,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没有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孔子意识到,鲁国的政事不可为了。道不同不相与谋,与其等着三桓向自己开刀,不如先行离开。孔子在郊祭结束当天晚上就离开了鲁国,从此开始了为时14年的游学生涯。追随他的还有他的一群学生,比如子贡、子路、颜渊等人。

漫漫征途,步步惊心。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先到了卫国,住在学生子路的妻兄颜浊邹家中。起初,卫灵公对孔子礼遇有加。后来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污蔑孔子,孔子恐获罪,“居十月,乃去”。到陈国去,路过匡地,被人当做鲁国的恶臣阳虎给抓了起来,差点丢掉性命。孔子派了一个人到匡地做臣子,才得以离开匡地。不得已,孔子一行又回到卫国。后因卫灵公夫人南子借孔子之名招摇过市,孔子遂再度离开卫国,过曹适宋。在宋国,孔子与弟子在大树之下习礼。宋国司马桓魋欲杀孔子,就把树砍掉了。孔子见状迅速躲开。弟子们说:“可以加快速度行进了。”孔子说:“上天既然把传承道德的使命赋予了我,他桓魋又奈我何!”

孔子从未放弃自己的治世理想,其心其志为人敬仰

离开宋国,孔子一行起程前往郑国。此时的郑国,已经不再是名相子产执政的中兴时代。子产去世已近30年,继任的游吉也于公元前507年去世。当年子产去世的消息传到鲁国时,30岁的孔子刚刚开始在鲁国设坛开教,他闻讯而涕,痛惜地说:“古之遗爱。”如今,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孔子到了郑国都城之外,奔波劳累,人困马乏,偏偏又与弟子们走失了。无奈之下,孔子只得一个人站立在郑国东门之外,苦苦地等待着弟子们前来找他。与老师走散,学生子贡同样很着急,于是一边走,一边打听。面对子贡的询问,许多人摇摇头。子贡愈发着急,逢人便问。终于,他从一个郑国人那里得到了一条有价值的讯息。那个人告诉子贡说:“我看到东门边上有一个人,他的前额像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部像子产,不过自腰部以下和大禹差三寸。看他劳累的样子,就像一条‘丧家之狗’。”子贡闻讯找来,果然是自己的老师。师徒相聚,自然是庆幸万分。子贡想起郑国人形容自己老师长相的话,感觉挺逗,一时没忍住,就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孔子。孔子听了之后,很坦然地笑着说:“一个人的外形、相貌,都是细枝末节,并不重要。不过,他说我像一条无家可归的狗,确实是这样!确实是这样啊!”

关于孔子在郑国的情况,司马迁的记述简约而传神。孔子一行在郑国得到了什么样的礼遇,史书上并未着一字。接下来的记载是,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到了陈国,在那里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着弟子们离开。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两国交界之处,就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意见,害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就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孔子师徒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人派兵迎接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随后,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在那里居住了几年。从55岁开始,孔子带着他的若干亲近弟子,从鲁国出发,走了卫国、曹国、宋国、齐国、郑国、陈国、蔡国、楚国等地。原本孔子还打算西去晋国,但由于时局不好,只好在黄河边上感慨了一番:“美哉!水洋洋乎,丘之不济,命也夫!”68岁时,孔子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孔子周游列国十多年,行走在乱世之中,虽如丧家之犬一般东奔西走,却从未放弃自己的治世理想,其心其志,为人敬仰。郑都之外,那一场师徒走失,遂成千古佳话。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012492 2018-11-02 00:00:00 五 郑都之外,孔夫子那一场师徒相失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