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8版:中牟时报 雁鸣风韵 上一版3
经济腾飞中的文化翅膀
折叠的风景(组诗)
博士课堂的礼物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经济腾飞中的文化翅膀
□孙荪

我面前摆着郑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厚重而又典雅的两部文学作品,同题为《雁鸣金秋》,一为诗歌卷,一为散文卷。实际上它是一部大书。其诗歌卷收诗歌284首,散文卷收散文118篇,分别是从1000多篇来稿中选出来的。

以我的阅读视界,这些诗文的质量之佳,作者在诗歌界散文界层次之高、范围之广,不能不让人击节赞叹。难怪编者不无自豪地说,这是从“雁鸣湖金秋笔会”这棵树上采摘的两大筐果实。

故事都是从这个“雁鸣湖金秋笔会”开始的。

以这个颇有诗意的名字命名的笔会,自2000年开始,居然一发而不可收,18年连续举办了七届。先是邀请省内作家、诗人、记者,然后国内名家,也有海外作者,随着影响力日渐扩大,越来越多的文学界、新闻界乃至文化界各方大家和文艺爱好者,欣然而至。仅就诗歌界而言,中国诗歌学会的几届会长和河南诗歌学会的领军者悉数光临。今年河南省散文学会索性把一届散文年会放在中牟。名家接踵而至,自然留下了批量新制佳作,同样自然而然,媒体和期刊上关于雁鸣湖、关于中牟的文章信息,连篇累牍,不胫而走。

真想不到,雁鸣湖畔的文学雁阵,在21世纪,这样劲健地飞了起来!

这在中牟县的历史上,肯定是绝无仅有的。在文学的意义上,以如此的规模,对现实触及的如此广度,对历史激活的如此深度,对文化开发的如此强度,无论放到哪个县的历史上,都是鲜见的。

当然,雁鸣湖的文学雁阵的起飞,不是湖畔文学的“自鸣得意”,不是不问世事的无病呻吟。是土地上长出来的花木,是接地气的笑声忧叹,是言之有物的文章,是经济腾飞改革开放的现实孵化出来的时代产儿。

抓住机遇,是这个时代的一个劲健的口号。更有号召力的,叫做抓住战略机遇期。

中牟县正是在这里为文学雁阵造就了深厚的背景和充分的条件。

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我亲眼目睹了一个平平常常的小县飞速发展的真实情景,不禁常常想起上面两句话。

所谓“平平常常的小县”,当然不是看不起历史上的中牟县。但实话实说,它多少年以来,确确实实就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小县。无论县域规模、人口、山川、物产、文化等,皆乏惊人之处,也没有想到它有“暴发”的可能。

斗转星移,中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到了。21世纪到来前后这一段时间,郑州东区往东,各路神仙都看好了中牟这块宝地,争先恐后接踵而至,大显身手。于是,成规模的汽车制造产业,大型文化创意产业,高规格的地产项目,以及新型医疗、教育机构,新业态的商业服务业,高科技农业,绿博园海洋公园湿地公园,贾鲁河及其他水系治理,等等,眼看着,一个小县的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重要指标,一步步走到全省县级的前列,一方充满现代气息的田园都市、都市田园,在这里拔地而起。放在几十年前,只要有其中任何一个项目都会引起人们的惊叹,可现在是星罗棋布。真如一位诗人所咏叹的“中牟是一枚金色的纽扣”,虽然不大却十分靓丽。也如一位评论家所点赞的,“美丽中牟是美丽中国的缩影”。

这样,就容易理解文学家们来到中牟之所以产生那么多诗文的因果联系了。首先是中牟“大地上的文章”激励着作家想写、要写,乃至不能不写,然后才有笔下的华章。

同样是这块地方,改革开放早期可没有这么幸运。官渡古战场遗址和雁鸣湖黄河湿地也曾引起政府包括开发商的注意,但那时囿于眼光短浅,格局狭小,尤其是限于财力,搞不出名堂。我作为游人曾经来探访过。但是,觉得湮灭久远的古迹没能激活,风景不过尔尔,除了道路不畅,几乎没留下可记的印象,也就没怎么在意。那时的它们很少来到文人的笔端。

今非昔比,还是那一方土地,内涵几乎完全不一样了。中牟声名鹊起。这自然首先缘于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腾飞。同时,不可忽视的,还有一个劲健的文学翅膀。

这就是本文开头说的雁鸣湖金秋笔会。改革开放不是单线的推进,而是社会历史全面的狂飙突进。既解放了生产力,更解放了思想,同时激活了想象力,催生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但这是就社会发展的大势而言,具体到某个时代某个地方,这种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学艺术繁荣互相促进的良性互动,并不是可以自发地形成,还必须靠人的自觉。古人有两句话来说明这种不可分离的关系,一句是诗人须得江山助,一句是江山也要文人“捧”。

中牟雁鸣湖金秋笔会,正体现了这种自觉精神。笔会的组织者要为文艺家搭建一个开阔眼界、驰骋神思的平台,换言之,也就是为中牟搭建一个传播、宣传的文化高地。这个清醒的意识源于两个坚信:一个是文艺家到了中牟,得“江山之助”,能够写出好文章;一个是这些“捧江山”的文章能够助推中牟经济社会发展。

当然,这是难的。需要高明得体的策划和落实能力,真诚智慧的邀请和通联工作,不厌其烦的服务,费用的筹措和使用,还有文稿的征集、催促、修改、编辑、出版、发行。组织一次,不易;还有二次,三次,以至七次,每次要有人员、内容、形式的变化,则其困难难以预料了。总之,好事办好,需要花大力气。

文化建设往往难以立马见成效。建立好的平台不易,难的是长期坚持精心打造,唯有坚持才能成功。主持者有思想、有信念、有毅力,不是搞“神仙”会,“热闹”一下,“形式”一场,而是坚韧不拔地做下去,做好,成果才能显现出来,影响力才能发挥出来。中牟雁鸣湖金秋笔会的宝贵意义,正在这里。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012543 2018-11-02 00:00:00 五 经济腾飞中的文化翅膀KeywordPh□孙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