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Y04版:荥阳时报 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荥阳
举旗帜 聚民心 育新人 兴文化 展形象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举旗帜 聚民心 育新人 兴文化 展形象

编者按:每名记者的背后都有若干名通讯员在奉献。11月8日是记者节,值此记者节即将来临之际,《郑州晚报·荥阳时报》请部分通讯员用手中的笔讲述他们,展示了新时代的“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媒体之责。

抓住刹那之美

崔庙镇 颜冰

在基层新闻工作者的世界里,不是仅有小事。

小事,或琐碎,或细碎,或破碎。但这些小事,却都是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发生在广大干部群众身上的,都是在岁月前行的那一刹那留下的美。

发现那些刹那间的美,而后瞬息间将其抓住,就是每个基层新闻工作者的使命,很荣幸,我是其中的一员。

任马干渠,是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全人工修建的一条水渠,在下乡走访期间,听到过一些当年的故事,于是,我准备采访一些老人,去看看那条盘旋在崇山峻岭间的干渠。村里的老人们大都是参与过修渠的,但他们所知道的,也仅仅是曾经修过渠,渠很难修而已。于是我找来一位向导,他小的时候经常在渠上玩,带我沿渠走了一遍。水渠或明或暗,或绕山而行,或越涧而过,或背贴悬崖,或挤在石间。向导是个高大的汉子,在山中树间窜来跳去,如履平地。我背着相机,拔草推枝,拉刺扒石,苦不堪言,腿上、手上、脚上,不时有刺试探我皮肤的厚度。

已停水多年的任马干渠虽已淡出人民的生活,淹没在草丛里,但它主体完全,还非常结实。它的时代精神还活在崔庙人民的心里,因为它没有用一点机器,全由人力和马力建成;因为它没有一台抽水设施,完全借助山势完成自然流动。这不仅体现了崔庙人民的智慧,更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攻坚克难、齐心协力撸起袖子加油干的革命精神。

基层的新闻素材真的很小,小得很难捕捉,甚至不屑捕捉,但那些小小的素材却都是鲜活的,像小草上的露珠,在迎接阳光的那一刹那,折射出美丽的光彩,然后悄悄的消散。

我擦亮眼睛,随时准备着抓住那点点的美。

“革命为桥命,桥命干革命。”我经常用任马干渠一处桥头刻着的一副对联来激励自己。

讲好医疗卫生计生身边事

荥阳市卫计委 詹娅娟

作为一名医疗卫生计生系统的通讯员,我感到非常光荣,因为通过向社会各界报道宣传卫生计生政策、传递医疗卫生计生信息是服务群众、促进社会和谐的一项重要工作。工作闲暇,我也经常思考这三个问题:“我为什么要做这项工作?我的工作目标是什么?我怎么做?”

“我为什么要做这项工作?”我始终认为要让社会各界真正了解、认识医院和医护人员,进而赢得群众的理解和尊重,就要扩展宣传范围,加大宣传力度。

“我的工作目标是什么?”我们知道卫生计生事业,事关百姓福祉,既是人民群众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又是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宣传又是这项伟大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既然是参与到这项伟大事业的一份子,我就要以过硬的业务素质,较强的专业能力努力把工作做好。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不遗余力,有所作为。

“我怎么做?”一是加大医务人员医疗技术、医疗行为以外的生活、学习和积极奉献事迹的宣传。一定程度上,医生对于群众来说是个相对神秘的群体。通过宣传把医务人员鲜为人知的一面展现出来,这样群众对医务人员的工作强度、压力都能有所了解,往往能起到减少误解和指责,多了理解和配合的作用。

二是加大医疗改革和医疗惠民成果的宣传。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医疗惠民的力度不断加大,力求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但问题的彻底解决需要个过程。应坚持正面宣传的原则,对药品零差价、免费体检、医疗惠民活动等惠民行动予以重点关注,让群众对自身享受到的不断优化的医疗服务有更加清晰的认知。

三是注意对医疗风险的介绍而不是讳疾忌医。通过知识科普和典型案例的宣传,让群众了解医疗风险知识和相关的政策规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医患矛盾。

深入群众,了解群众需求和心声,把群众利益的诉求作为宣传的重要方向,做群众的“眼”和“嘴”,这就是我作为通讯员最大的作用。

写作,伴我成长

荥阳市国土资源局 焦志强

刚工作,领导就让我负责宣传报道,一时间陷入深深的苦闷之中,因为我学的是农学专业。单位的一位老大姐瞧出了我的困窘,笑着说:“小焦,不要怕,社会是个大学校,单位是个大课堂,报纸杂志是个好老师,没事的时候多看看各类报纸杂志。”于是,我认真学习各类报纸杂志,了解写作方法。从最初的豆腐块开始,一步一个脚印,经过不断尝试努力,慢慢掌握了新闻信息写作的诀窍。久而久之,我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006年12月,我来到了荥阳市国土资源局工作,又负责全局的新闻宣传工作,感到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不仅仅自己要动手写,还要带领全局的通讯员写。因此,我把近年来的《中国国土资源报》《资源导刊》翻了个遍,在掌握写作技巧的基础上,钻研国土资源管理方面的业务知识。记得我在《中国国土资源报》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昔日荒山披绿装”,报道了荥阳市南部山区矿山恢复治理工作情况,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同事的赞美羡慕,让我心里美滋滋的。通过学报读报,取大家之长,激发了我的写作灵感,夯实了我的写作基础,让我在给基层所的同事修改稿件的时候显得游刃有余。更令我高兴的是,通过这些年的写作,让我从一个不懂国土资源业务的“学徒”变成了人人称道的“师傅”。每当别人夸我的时候,我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可以这样说,新闻写作使我受益匪浅。

10多年来,我在各类新闻报刊、网站发表100多篇。当我看到精心采访、精雕细琢的文章被媒体刊用的时候,当我看到“荥阳市国土资源局”一次次出现在报纸杂志上的时候,当我局被上级表彰为新闻信息宣传工作先进单位的时候,我不禁为自己感到骄傲。我用手中的笔,将荥阳市国土资源局的经验和成就展示出来。用手中的笔,展示了基层国土人在保护耕地红线、保障全市发展过程中付出的艰辛和汗水。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一如既往地走在追逐新闻的路上,不断探索新闻创优创新之道,并且丝毫不敢懈怠。

新闻写作总是新奇又美妙的

荥阳市中医院 杨文燕

时光在流逝,成长轨迹在改变,走在生活的道路上,我们或喜或嗔,继续着人生的苦乐酸甜。

从院报到专题,从信息到版面,我循着前人的足迹,一点一滴地学习着如何宣传医院,展现形象。不断地咬文嚼字,一次次地请教询问,只为了解更多,掌握得更全面,做到工作的谨慎和认真。每每新的《中医之光》发行,新的专题视频出炉,最新的信息登报,最合时宜的健康知识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总像看到千姿万状的花朵结出成熟的果子,有种欣慰之感充斥内心,却不免要挑挑拣拣不足的地方,希望下次有更丰盈的收获。

如何挖掘有亮点的新闻?在初起的工作适应过程中,我多次穿梭于临床科室之间,苦苦思索怎样寻找有用的线索,展现医院有特色的一面。从内科到外科,从儿科到妇产科……总是只看到医护人员的忙碌,找不到有新意的东西,对此很是沮丧,怀疑自己不是干新闻的料。直到有一天看到输液中心门口突然多出来的四台投币摇摆机,憨态可掬的它们不仅哄开心了一个个哭闹不止的小儿患者,也让我瞬间迸发灵感,觉得以图片新闻的视角展现医院这一人性化的服务是大有可为的。于是,一篇“点点滴滴总关情”的图片新闻新鲜出炉了。当我从泛着淡淡油墨香的报纸《医药卫生报》看到自己的文章刊发在头版时,第一个念头是我终于找对方向了,知道什么样的稿子才是新闻需要的。然后,心中才漾起丝丝喜悦之情。从此之后,我开启了自己的写作刊发之路。

新闻写作总是新奇又美妙的。在写写涂涂的工作之余,我总爱翻看报纸杂志,透过一个个真实生动的新闻事件去揣摩写作者背后的深意和立意的角度,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用热情与汗水捕捉有温度的图片

荥阳市京城路街道 郑鸿斌

我负责荥阳市京城路街道日常会务和活动的摄影、信息报送。

2011年,根据街道工作安排,我开始从事信息的采集、编写和报送,在身边老师们的帮助下,当年采写《荥阳800村民免费体检》等稿件被郑州晚报等媒体采用,给了我莫大的鼓舞和信心。

2012年,街道为办公室购置了单反相机,相机就是手中的武器,为做好装备的防晒、防热和防尘,8年时间我用坏了3个相机包,“快速、精确、瞄准、击发”,军旅生涯中掌握的军事动作要领,逐渐转化为现实岗位摄影时的拍摄技巧。

“照片要有灵魂,消息要有新闻点。”在媒体老师们指导下,围绕街道重大主题,或在田间地头,或在街头巷尾,或在企业单位……把鲜活的模范人物或凡人善举用相机记录下来,用工作的热情与汗水捕捉这些沾泥土、冒热气、有温度的图片,用图文并茂的消息展现出基层群众的精神风貌。

用热情和真心书写房管工作新画卷

荥阳市住房保障和房地产中心 王江华

工作以来,我先后负责办公室日常工作、基层党建、公文撰写、新闻宣传、信息发布、政策调研等工作。回首几年来从事宣传工作的经历,可以说是苦尽甘来。

最初写信息,源于办公室信息通讯员,对于没有写作经验的我,还要做好上传下达的“口舌”,可以说压力相当大。2012年以“宜业宜居宜游新荥阳”为主题的春季住房交易会,我边学照相边组稿勉强完成一篇信息,用领导的话说是零基础,没有体现房展会对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优化房地产发展环境、提升建设品质起的作用,信息空洞。自此,工作中我耐得“三苦”,即苦读、苦学、苦思,工作之余挤时间多看书、读报、浏览网页,向单位老同志请教公文写作技巧,补充自己的知识,承担起岗位职责。

房管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领导更加重视信息工作,每当重大决策出台、重大政策实施,我们都会进行广泛宣传。工作中注重苦思,能够准确地抓住全局性问题、方向性问题,多次到开发企业、物业企业进行调研,高质量地完成全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服务业调查报告、中心年鉴、《郑州房地产志》《荥阳市住房“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协调工作,先后获得郑州市房管系统新闻宣传工作先进个人,荥阳市信息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

房产中心政务信息立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着眼于房地产业发展新形势,创新思维,特别是房地产市场运行分析为房地产业发展和领导决策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宣传,住房保障和房地产政策深入人心,有效推动贯彻落实,树立了房管部门勤政高效、务实为民的新形象。荣誉的获得离不开大家的关心支持,更要感谢《郑州晚报》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平台,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更加努力,为展示房管工作的新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因为喜欢 所以热爱 因为热爱 所以坚持

荥阳市旅游和文物局 孟颜歌

去年我抱着好奇而又好玩的心态来到荥阳市旅游局工作,和大多数人一样开始,一听要去旅游局上班就充满了期待和憧憬,心想以后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出去游山玩水了。一来到旅游局我就被分到了促进科,负责旅游宣传。本着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对旅游宣传的热爱,我在荥阳旅游局这个“小天地”里开始从事业余的新闻写作,想着要把荥阳旅游推广给更多的人,我把对写作的痴情融进那块块方格之中。

业余时间我学习了新闻稿件的写法、消息的构成、新闻标题的功能与结构形式、新闻摄影、通讯写作的实践与探讨等写作知识和技巧,让我受益匪浅。要想写好的新闻,应做到:

第一要多读,要有广泛的知识面。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多读报纸、书籍,有助于提高写作技巧,丰富新闻语言,重要的是学会读,善于发现他人文章中的闪光点,从中受到启发,可不断地丰富和充实自己的写作水平。比如选材的角度、标题的选用、文章的结构等。

第二要多研究、多角度地去写。我们经常发现,有些新闻和文艺作品在报社记者编辑的笔下,都具有了灵气和生命力。实际上,同样的素材在不同水平的作者眼里的价值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我们基层通讯员要有一双敏锐的新闻眼,多研究写作素材,发现好的写作角度。

第三要多改,多做比较。“好稿是改出来的”,自己要多修改几遍,同时多与别人交流,有时别人的一句话、一个指点都会令自己的文章增色不少,还能从别人的指点中领悟到写作方法和技巧。而且要善于留底稿,自己的稿件一旦上了报,可以看看编辑老师做了哪些修改,从中可以大幅提高写作能力。

第四要多写,做到熟能生巧。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写的稿子多了,自然会产生灵感,越写越想写,就越有素材挖掘。“写作”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从构思、起草到定稿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常常熬到半夜是很正常的事,这就需要有持之以恒、吃苦耐劳的精神,坚持写、努力写,才能取得成功。

作为一名基层通讯员,必须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这是最基本的,没有这种精神,“小天地”里不可能有“大作为”,只有爱好写作这一职业,才能写出好的文章,干好任何一项工作,都得有爱好,都离不开责任心、事业心。

在旅游局工作一年多的时间,每次看到自己写的旅游宣传的新闻被多家媒体采用、发表,荥阳旅游宣传全线飘红,假日节会旅游持续火爆,心里充满了欣慰。因为喜欢,所以热爱,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编外记者”情怀

王村镇 秦伟

当我一次次走进企业的厂区、车间、工作台,利用工作的间隙与头戴安全帽身着工装用手比画着,问询我所想要的素材;当我一次次走进乡亲的田间、庭院、堂屋,和他们或盘腿促膝、或围坐或一起劳作,攀谈我所关注的细节,无论是鸟语花香还是机器的轰鸣都会令我异常激动,我都会莫名产生一种敬佩,继而生发出一种社会责任感,我必须把我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出来,必须写得更好,否则就对不起他们,对不起我朝夕相处的他们,以及我天天浸泡其中的养我育我的偏僻山乡。

记得那是1993年,我刚参加工作到单位报到,接待我的主管领导问我想做什么,当时傻乎乎的我说了三个愿望,其中一个就是做一名记者,领导当场就笑了,说这个愿望可能在这儿不能满足,但是实习的时候还真的安排了一次采访活动。言为心声。我最初的愿望一直伴随我到现在,其间不管我忙闲,也不管从事什么具体工作,用一名记者的思维和眼光考察身边的人和事就成了我的“职业习惯”,我养成了天天读报做笔记的习惯,从原来的经常性手工剪报到现在的电子阅读、建立电子文件夹,并坚持做网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成了我的每天必读。熟悉我的朋友都说我是书痴,一张旧报纸(甚至是带字儿的纸)在我这里都显得珍贵;因为我深知为文不易;他们知道我几十年一直记日记,身边常备随身小本子,就拿来打趣儿;不要小看这个本子,很多的乡间奇闻异事都罗列在上边,当然我的奇思妙想也会被及时收录。

由于喜爱写写画画,我所有从事的每一项工作都变成了我的最爱,我都能干得有滋有味;因为只有爱生活、爱工作,才有笔端的素材和细节,才有不断升华的思维和眼光。我知道,其实我仅仅是一个通讯员,编外记者而已,或者是一个不合格的通讯员。当我的工作和业务压得我喘不过气,我会很长时间专注于工作和业务,写作稿件的事儿就成了“一日曝十日寒”;有时也是疏懒,唯日记笔耕不辍。有一年下半年,所在单位新闻稿件任务指标压头,我一口气写了10多篇,当时的《荥阳日报》采用了,在那几天我天天寻思着写什么好,当时我考虑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实际,提出了“工业上山”的说法,如今几十年过去这个提法却演变成了身边事实。而我和朋友一起“合谋”的一篇新闻稿子发表在《洛阳日报》,也很长时间成为我的美好记忆。

我的一位“老少对”朋友,今年83岁了,是个农村退休党员,我一直有个愿望要过去采访他;去年,我有机会简单对他做了采访,知道了他不少事情,我说我一定再去一次,并不止一次地做了预约,但始终未能成行。今天当我敲打键盘时,我的脑际又浮现出他的形象,他是当前农村党员教育的一面镜子,是一位农村老人生活的楷模,也是一位值得许多人借鉴的人生榜样,我期盼着我们可以早一日坐下来。这件事竟成了我的一块心病!

尊崇记者,热爱记者,用自己的笔记录生活的点滴,是我始终不渝的情怀;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也会继续以我的方式做一名“编外记者”,用真心、用真爱、用真情、用真劲儿,多写写,给我身边的生活增添阳光,让我身边的社会更加和谐,帮助身边每一个人更加快乐、高兴。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013643 2018-11-07 00:00:00 三 举旗帜 聚民心 育新人 兴文化 展形象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