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D06版:登封时报 教育通讯 上一版3  4下一版
D06
改革开放40年——“我眼中的教育变化”
感谢扶贫政策 让我实现理想
书画作品欣赏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编者按
改革开放40年——“我眼中的教育变化”
登封市徐庄镇中心学校见证基础教育的进步与跨越

为促进校园文学的创作与繁荣,为师生搭建抒发情感、驰骋才华的平台,营造良好的书香校园人文环境,特设置《文苑》栏目,择登封市师生优秀作品刊发。

改革开放之初,百废待兴,教育作为国家复兴的支柱。从破旧的土房子到现代化校舍,从土凳土桌到多媒体教室,40年风雨,登封市徐庄镇基础教育事业每一个进步与跨越,徐庄镇中心小学的徐海潮老师是见证者更是一名亲历者。学校在变,教师在变,学生在变,一切都在改变。

学校在变 老房子变成了新房子

20世纪80年代的徐庄镇中心小学,虽然地处镇政府所在地,但是根本谈不到“中心”二字,“斗子墙木头梁,漏风漏雨,化肥袋报纸当窗户纸随处可见,北风一吹哗哗作响,课桌除少量木制的外,还有很多用石板做成的桌面,地面是坑坑洼洼不平的。”校园里,师生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家常便饭,黑板是木制的,板面是用墨汁涂上去而变黑的,用粉笔在上面写不到多长时间就变成了白板,又要像刷墙一样重新把它涂黑,粉笔的质量也不行,擦黑板的时候粉笔灰满教室都是……

20世纪90年代,村里集资建起了一所三层教学楼,师生的工作学习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2010年,由国家拨款的一座4轨24班的校园拔地而起,如今的校园已达到“五化”(硬化、绿化、净化、亮化、美化),学校俨然一座美丽的花园,整齐的绿化带、平整的水泥操场、文化气息浓厚的教学楼走廊、书声琅琅的教学楼、宽敞明亮的教室、各种功能室一应俱全。教学设备也从20世纪80年代自制简单的教具、挂图、小黑板、小卡片,变成了今天的投影仪、电脑、电视多媒体。教师的教学也由过去的一支粉笔、一本书变成了班班通、一体机这些现代化的教学工具,过去的黑板也变成了电子白板,木教鞭也变成了电子激光笔……

师资在变 教师素质决定教育质量

20世纪70年代,学校正式编制的公办教师很少,镇教办通过考试来选拔代课教师人选。他们一边耕田一边教学,有时候上课铃响了,老师还正在从家中急急忙忙往学校的路上赶,教室里学生打闹声一片。

20世纪80年代,很多高中毕业的学生当上了民办教师。高中毕业踏上讲台,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幸运,对当时的教育而言,也是师资短缺的无奈选择。他们满怀教育热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边教学,一边靠收音机收听中央电大的课程,进行充电。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大力发展师范教育,吸引了大量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使教师行业充满了生机活力,2001年民办教师通过整顿考录,让最后一批民办教师转正。同时2005年又全面清退代课教师。如今,中心小学师资全部达标,全是专科、本科学历。政府通过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职称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城乡师资逐渐趋于均衡发展,学校教师积极参加继续教育。

政策在变 农村娃上重点的比例逐年提高

以前,由于村民们不太重视教育,需要老师们经常挨家挨户做工作,劝家长让适龄儿童入学。20世纪90年代末,因为穷,村里还有些孩子一度上不起大学,有的家里甚至要卖掉唯一的耕牛凑学费。连年来,随着人民经济水平的逐步提高,村民对子女受教育的重视度也在逐年提高,师生的精神风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校的办学条件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育人环境更是良性提升。

近年来,推进教育公平的政策接连出台,努力缩小区域、城乡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距,农村娃上重点大学比例逐年提高,尤其是“两免一补”“助学贷款”政策推行后,徐庄镇义务教育普及成绩显著,很多学生升了高中、考上了大学,有的还读了研,读了博。

回想改革开放40年的学校教育发生的喜人变化,徐老师觉得有一点始终没有改变,那就是很多乡村教师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初心没有改变:条件艰苦时,苦中作乐;条件改善时,自我充电加压;条件优越时,紧跟时代步伐,撸起袖子加油干!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016168 2018-11-15 00:00:00 四 改革开放40年——“我眼中的教育变化”KeywordPh登封市徐庄镇中心学校见证基础教育的进步与跨越编者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