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郑运动 上一版3  4下一版
“小足球” 发生“大变化”
五位一体 完善青训体系
关于郑州的记忆,就从这次马拉松说起吧
卡兰加康复出院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关于郑州的记忆,就从这次马拉松说起吧
郑马 赛记
不要被安逸的生活所困,执着的人是幸福的。 ——郭川

我曾经是一个很喜欢并享受记录生活的双子座,在我不成文的公众号里,记录了我从一度对生活的无限向往到毕业后的辗转迷茫,恰好在工作中认识了黝黑皮肤的小黑,开始了逗乐的新生活,也有了新的方向。

主人公小黑,东北人,1991年生,典型的天蝎座,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大学期间接触马拉松,本是物流工程专业的他却误打误撞闯进了马拉松新闻报道的行业中。

小黑视为人生导师的偶像有两位:一位是中国职业远洋水手郭川船长。另一位是亚洲第一位大满贯女子单打冠军李娜。

我是一个极度热爱音乐的迷妹,之前对郑州的记忆仅停留在一首独立歌曲《关于郑州的记忆》上。因为他我第一次接触到马拉松,因为马拉松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运动的魅力。

马拉松背后的“力量源”

我一直很不擅长体育运动,起初我理解马拉松是一场“高级户外团队活动”,没想到,第一次以媒体的身份零距离参与进来,才认识到这项运动为何被称为“全民参与的盛宴”。

赛事前一天,小黑带我去熟悉场地,赛事执行人员介绍着郑马的流程和一些注意事项。我在终点处琳琅满目的帐篷里看到了“补给站”“赛后恢复区”“赛后服务区”等流水式服务区域。让我吃惊的是突然看见的一座“物料山”,小黑介绍说跑马选手赛后的能量补给就源自这里,我吃惊不光是因为物资的数量庞大,更是感动工作人员因此的付出。跑马的魅力不仅在于跑者的坚持不懈,执行人员、志愿者在赛事前后的忙忙碌碌也堪称是一场“马拉松”。

郑马当日,我们在赛道上看到了2.2万名选手从起点出发,但幕后的执行人员、志愿者也各司其职,他们的付出也应值得鼓励,他们的行动也很好地说明了马拉松的全民参与性。

忆:小黑真“中”的郑马“吃”旅

搜索每日和小黑聊天的关键词,排行榜第一的一定是“吃”。小黑是个不折不扣的“吃神”,不仅能承受食物的分量,更能挑剔出中华美食的精妙之处。

郑马从宣传预热开始到结束当天,乃至到赛后的传播都带有浓厚的中原文化。作为中原文化的发祥地,郑州本地的人文特色深入人心,本次极富特色的“姓氏跑团”和“司母戊鼎”奖牌更是成了众人眼里的亮点。奈何,工科毕业的小黑偏偏爱钻研食物的组成成分和味觉反应。于是,便有了一场郑马“吃”旅的特别体验……

“郑州马拉松赛寄托了900多万郑州人的期望,我们来自于郑州民间跑团,我们希望为郑马和跑团贡献一份力量,让更多人认识郑州,认识咱河南美食。”郑州市黎明跑团跑友这样说。

中原之都,国际赛事,游子骄傲

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里说:“一个人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生活的使命。”

我问小黑,你为什么爱跑马?长时间和长距离的体力消耗对我而言是难以接受的。他回答道,因为很虐。因为我在这4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可以思考明白很多事情,因为我享受这样的状态。

我在终点处遇到了一位“战士”王建,他是一位身患10年肝癌的耳顺之年的普通退休工人。他激动地告诉我:“10年之内,我每天都在跑,今儿这家门口的比赛,我还跑出了最好成绩!”

如查理·芒格所说:“想要得到某样东西,最可靠的办法是让自己配得上它。”曾经网络上盛传一个有趣的数学公式:1.01365=37.8,0.99365=0.03,每天虽然只差一点点,但年复日久,差别便如此产生。或许跑马这项运动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可望而不可即,但王建用自己案例告诉我们全马并不遥远。

郑马之旅接近尾声,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加深了我对跑步的认识。感谢此次郑马之旅,我又重新认识了我的家乡;感谢跑步这项奇妙的运动,竟神奇地将世界各地的友人们聚集在一起,2万多名跑者的呐喊声回旋在中原之都,汇聚了充足的力量:郑马,中!

超爱跑:又又王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017204 2018-11-19 00:00:00 一 关于郑州的记忆,就从这次马拉松说起吧KeywordPh郑马 赛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