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Q04版:新密时报 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Q04-05
妈妈的表
新密市组织收看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
新密40年 风华40载
民以食为天
改革开放四十年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民以食为天

民以食为天,谁解决了老百姓的生存问题,谁就是老百姓头上的青天,谁就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我今年72岁,也算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巨变,在人类第一大欲即吃饭问题上深有体会。小时候我家算是一个殷实户,其实也就是能做到春天不断粮。20世纪60年代,经历过3年自然灾荒的人恐怕都记得,那时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粮食,谁给你三二斤红薯、一个玉米面饼子,谁就是你的恩人。那时候吃树皮草根也不为奇,我就曾经制作过榆树皮面。吃榆树皮面还算是好的,那时候还吃玉米的苞皮,比榆树皮面还要难吃。

20世纪70年代,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基本上不再忍饥挨饿,可以吃饱肚子。那时候以红薯为主粮,因为红薯的产量高。红薯可以说养活了70年代中国北方的老百姓。当时有一句顺口溜“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

在生产队里分粮的年月,小麦每人也就分几十斤。那时小麦的产量低,除了交公粮,留足种子粮、储备粮,剩下的才能按人头和工分分给各户,自然是十分珍贵的。人均几十斤小麦,还要留下逢年过节用的,待客串亲戚用的。我到同学李秀敏家做客,当时他爸是密县的副县长,也只是给我擀了一碗捞面条,家里的其他成员吃汤面条。

20世纪80年代初,实行联产承包制,分田到户,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粮食产量提高了不少。1984年民办教师的我转正,到新县城工作,这一年我家的责任田收了2500斤小麦,人均600多斤。至此,细粮成了餐桌上的主角,农村人说是“一年到头一块面”。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就是从这时开始的。随后农民家里麦满圈,粮满囤,结束了用缸盛粮食的历史。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

就拿待客来说,过去只是为客人做白面食品吃,到了80年代是全家吃。白面馍天天吃,天天如同过年。那时我80多岁的婆婆说:“我一辈子也没吃过这么多的白蒸馍。”吃的问题解决了,串亲戚拿的是糕点、水果、饮料、牛奶、酒和茶叶。档次提高了,有点文化味了。中国农民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礼遇。

到了90年代,餐桌上不仅仅是细粮,鸡鸭鱼肉也进入寻常百姓家,彻底结束了一年吃一次肉的历史。到了新世纪,人们的生活水平更上一层楼。哪天不想做饭了,就到饭店吃。不仅城市如此,农村也是这样,骑着摩托去喝胡辣汤、羊肉汤不足为奇。现在的人们吃喝不再是填饱肚子,而是讲究营养了,知道粗细搭配,荤素结合,蛋奶肉成了生活的必需品。那些野菜、粗粮倒成了餐桌上的珍品,过去是填饱肚子,现在是尝新鲜。

太平盛世,前所未有。人们的生活水平超越了以前任何时期,现在的老百姓享受到了过去帝王级的生活。感谢这个时代,感谢改革开放。

郑发莲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026399 2018-12-19 00:00:00 三 民以食为天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