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V06版:巩义时报 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V06-07
看巩义繁华“小上海”的奇迹发展之路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看巩义繁华“小上海”的奇迹发展之路
回郭镇以率先在全国兴办社队企业的创举,引领时代之风
回郭镇龙祥花园美景
千亿级铝精深加工基地 曹振普 摄
群众生活安逸舒心
回郭镇举办的文艺汇演

在河南巩义有一座声名远扬的乡镇。100年前,它是中国工商业的先觉者和实践者;它是中国乡镇企业的摇篮,在上海、无锡、温州的史志上,都把它作为引导者来记述。改革开放初期作为领跑者,一南一北,“中国两大‘镇’:深圳,回郭镇”的说法道出了它地位的辉煌,它被人民日报誉为中国“伟大的光明灿烂的希望”。如今,在它的境内没有一根工业烟囱,却是全国最大的普通铝板、箔加工基地。40年来,这里的人们经历了大喜大悲后,愈挫愈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它就是回郭镇。

记者 李晓霞 通讯员 李叔亭 文/图

回郭镇具有独特的商业文化氛围

回郭”原为“廻郭”,是古都国城的形象记述。良好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厚重的人文积淀,造就了回郭镇独特的商业文化氛围。到清乾隆年间,由于商业繁荣,与朱仙镇、社旗镇、荆紫关镇并称为河南四大名镇。沿洛河有码头四处,船只近千条,成为远近闻名的商埠。镇区居民上千户,三条大街,长一里多,店铺林立,胡同、小巷内住满人家。东大庙、卢医庙、北大寺、包公祠、骆驼场、炭市场,以及中药铺、花店粮行、京货估衣店、官盐店等名气较大的商号分布各处。看到这些名字,可想见当日的繁盛。

回郭镇经济的迅速发展,得力于重视教育。清代就有仙舟书院、南鄩书院,培养了一批文化人。1905年,维新派人士李显白创办“巩县公立速成学堂兼实习工厂”,后又创办复新学校,后女子中学、嵩洛中学等40余所学堂相继建立,不仅传播了先进思想和科学知识,也培养了市场经济意识,源源不断地输出了5000余名人才。

1912年,干沟村的杨泰华、魏成从外地聘请技术人员,合资筹建了一座熔铁炉,发展现代铸造业,批量生产铁车脚、辘轳头等生产生活必需品,成为回郭镇现代工业的开山之作。

开启民智,实业报国,使回郭镇传统手工业借助现代技术升级换代,并彰显其规模效应。东庙村的李光军1914年从乙种工业学校织染科修习毕业后,苦心孤诣,学以致用,于1925年与同是乙种工业学校毕业生的兄长李丁富合力兴办了景茂祥织染工厂,他自行设计制造了织毛巾的机架,从天津购入进口生产工具和洋纱,招收学徒,生产毛巾、腿带、袜子、长尼布等。为了宣传推介新兴工业产品,李氏兄弟挑着自己的产品,到百里之外的洛宁等地寻找主顾,历经3年努力,终于为“洋毛巾”打开了销路。李光军购入铁轮织布机取代传统木机,扩大生产规模,培养学徒百余,产品畅销晋、陕、甘诸省。

李光军在提供工业示范的同时,还经销铁轮织机,带动了回郭镇乡村纺织工业的发展,继李氏兄弟之后,20世纪20年代,东庙、苏村、罗庄等地先后兴办了六七家纺织厂,生意兴隆,收入日增,兴盛三十余年,成为回郭镇的支柱产业之一。

1928年,回郭镇罗庄村孙书林从许昌买回卷烟斗,开始手工卷烟,本小利大,在他的启发带动下,1930年发展到1000多户,有卷烟斗子3000多盘。一些人从农闲卷烟发展到兴办烟厂常年生产。产品大部分仿照英、美公司的“哈德门”“仙岛”等卷烟包装,最多每天外销100多担香烟(一担250条)。

1938年,赵晏亭和神堤张维舟筹资30万元(法币),从上海买回两部卷烟机,开办了第一家机制卷烟厂——兴华卷烟厂,生产20支装“大西湖”和“福星”牌香烟。继兴华卷烟厂之后,相继办起了新裕、利民、华昌、建中新华、振东、中美、华信等烟厂,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共有私营烟厂54家,工人1940人,卷烟机86台,年产卷烟10万箱。商标有仙岛、福星、健康、大西湖、红梅、飞机、金城、天山等40余种。卷烟包装有两种,大包烟每包48支,小包烟每盒20支。回郭镇就此成了远近闻名的工商业城镇。

卷烟业的发达带动了印刷业的崛起

回郭镇卷烟业的兴盛,为拉长工业链条提供了良好契机,直接带动了又一支柱产业——印刷业的崛起。手工卷烟阶段,回郭镇家庭作坊大都使用回收的包装盒片,档次低,效率低。为了顺应回郭镇自创品牌盒片印刷的市场需求,1938年春天,王水亭与李时中合资购入石印机3部,开办了回郭镇第一家印刷厂——元昌印刷厂,开业后即为王殿珍的“解颐渴”牌香烟设计了图案,印刷了单色装潢,为“风车”牌香烟印制了三色盒片。由于获利丰厚,元昌印刷厂当年又增加4部石印机。随后,马口的马明奇、东街的赵双明等人相继上马20家石印厂。

回郭镇烟市大吉,也为烟机配件加工维修业提供了巨大市场,铁工厂因此应运而生。1940年,李沟村李绍亭利用外地朋友张芳亭的技术支持,开设了豫华铁工厂,开业后门庭若市,规模迅速扩大。随后诞生了东街赵晏亭的建华铁工厂、西街王开松的龙义和铁工厂等,至新中国成立前发展到15家。这些工厂除了加工烟机配件,还组装弹花柜、水车轮、织布机等,业务遍及全省各地,洛阳、郑州等地的客户也时常前来联系加工业务。

卷烟业的发达,还为地方百姓提供了更多的挣钱门路。由于人多地少,当地百姓的生活原本非常贫困,但现代工业提供的众多就业机会,优先眷顾了当地人,大家纷纷进厂谋生:强壮劳力挥臂开机,家庭妇女封烟糊盒,老弱残疾也能勒烟筋(抽取烟叶中的烟筋)或从事其他杂活。方圆几十里的村落因此很少有闲人,农家收入相对稳定。具备了规模效应的卷烟业,还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全镇饮食、服务、包装等行业的发展,回郭镇成为遐迩闻名的繁华商埠。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035468 2019-01-17 00:00:00 四 看巩义繁华“小上海”的奇迹发展之路KeywordPh回郭镇以率先在全国兴办社队企业的创举,引领时代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