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G06版:春华秋实启新程 上一版3  4下一版
高新区交出一份实干答卷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高新区交出一份实干答卷

2018

2018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48亿元,增长10.3%,高出全市2.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增加值88.6亿元,增长14%,高于全市7个百分点;全口径收入137.96亿元,首次实现超百亿……郑州高新区建设正在大步向前,创业高新,水到渠成;创新高新,水乳交融。这就是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准设立两年后,郑州高新区给出的答卷。

一年来,高新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指导河南郑州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抢抓国家中心城市和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重大机遇,按照2025年基本建成千亿级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目标定位,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四链一城”为路径,着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态势。

记者 孙庆辉 文/图

围绕产业链

“四个一批”成效明显

2018年,高新区紧紧围绕“四链一城”实践路径,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坚持项目带动、项目化推进,着力打造宜创宜业宜居的智慧新城。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220家,同比增长25%;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84家,增长48.4%;新增市级以上研发机构83家,增长35%,盾构及掘进技术实验室被科技部评为全省唯一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增创新孵化载体9家;郑州计量先进技术研究院新挂牌成立,浙江大学中原研究院成功落地;21个项目(团队)入选郑州市第三批“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数量全市第一;新增2家省级院士工作站,累计达到45家。

2018年专利质押融资额达到3200万元,专利申请量达到19483件,获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家、河南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4家,通过贯标企业56家;北斗产业专利导航已完成项目评审,省市对导航区建设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成功获批全国唯一的北斗应用技术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全市1个国家制造业“双创”平台试点示范项目、2个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全部来自高新区;2家企业认定为河南省制造业创新中心,6家企业荣获首批郑州市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单位、占全市的66.7%,4家企业荣获河南省制造业“双创”平台和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双创”基地称号、占全市的80%;成功举办2018首届世界传感器大会、第二届“强网杯”全国网络安全挑战赛等大型活动。充分发挥域内高校科研优势,构建了校地融合、互惠共赢格局。

布局科创链

投资55亿元建设创新科技区域总部基地

高新区围绕产业定位,坚持调优存量、扩大增量并举,全面落实企业家接待日、重点企业分包和定期走访制度,加快构建特色化现代产业体系。与八戒科技组建了创新资源协同平台全国总部,河南黎明重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郑州捷安高科股份有限公司等21家企业荣获郑州市“双百”企业,金惠计算机有限公司是全市唯一的工信部表彰人工智能示范平台,河南金源创业孵化基地荣获国家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全年新签约产业项目36个,投资金额287.53亿元,特别是投资55亿元的创新科技区域总部基地及大数据产业园、投资20亿元的固高郑州智慧产业研究院、投资10亿元的雷动智能传感器及扫地机器人研发生产基地等项目落地,为高新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完善金融链

获得自创区科技金融创新的“五个第一”

着力打通金融助推实体经济的“最后一公里”,与北大深圳研究院金融创新中心合作推进高新区科技金融、企业数据库等工作,研究出台《郑州高新区关于加快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鼓励支持科技型企业贷款贴息、金融机构引进和金融产品创新、资本市场发展、金融平台搭建,初步构建了“一体两翼六平台”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获得了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金融创新的“五个第一”,即第一家科技银行设立、第一个中小企业指数设计、第一个科技金融广场设立、第一个母子基金架构设立、奖补金融机构和企业第一。

强化政策链

省内第一个新型产业用地试点M0落地高新区

围绕高新区创新发展急需的土地、资金、社会管理等领域,研究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特色政策。推动市区两级出台了上解资金、土地出让金、科技专项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政策,全面助力自创区建设发展;研究出台了《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暂行规定》,实现了管辖区域内的经济社会事务管理有法可依。探索创新了产业用地政策,省内第一个新型产业用地试点M0落地高新区,有效破解了新型产业发展用地制约,为高新区高质量发展集聚了新动能、新活力。

加快智慧新城建设。城市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完成道路工程12项,通车里程21.7公里;完成供水工程49项,修建供水管道27.8公里;完成供热工程16项,修建热力管道13.67公里。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完成白杨路、紫竹路、桂花街、金菊街改造提升工作,城市居住环境进一步提升。安置房建设加快。安置房项目完成投资约155亿元。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建成9788套,网签安置房11081套,实现群众回迁23796人。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049146 2019-03-05 00:00:00 二 高新区交出一份实干答卷KeywordPh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