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惠济区,提起“惠济桥舞狮团”那可是名声响亮。 在刚刚结束的2019郑州狮王争霸赛上,惠济区惠济桥舞狮获得了一等奖,南狮的灵动、北狮的霸气,被舞狮团演员们演绎得淋漓尽致。据了解,惠济桥舞狮2013年被列入郑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被列入河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惠济区目前已建立区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50多项,确定区级传承人30多人,成功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4项。惠济区在2019年将继续举行主题讲座、开放展示馆等宣传活动,进一步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传承传统文化。 近日,记者采访到了“惠济桥舞狮团”的“灵魂”人物李学增与吴小利,跟着他们一起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记者 柴琳琳 文/图 惠济桥舞狮 有深厚的黄河人 豪放的艺术特色 李学增、吴小利是一对夫妻,两人从小习武,同时家族也世代舞狮。现如今他们分别已是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郑州市惠济区惠济桥舞狮”的传承人,还曾获得过2013年度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啥是舞狮?都有哪些表演动作?说起这些,妻子吴小利侃侃而谈。惠济桥舞狮源于镖行,因为位于郑州惠济桥而得名,距今有200多年历史,是由镖头押镖为隐藏货物,采取舞狮打把式卖艺的方式演变而来。原以武为主,武与舞相结合就形成了舞与武、舞与乐、舞与民俗相结合的方式,也叫“武狮”,表演时采用武术传统套路并结合硬气功等,形态潇洒自如,动作高难惊险、舒展大方犹如猛狮下山。惠济桥舞狮历经几代人编排演练,充实提高技艺,形成了南狮北演的综合技艺,拥有北方舞狮的几十种套路,结合武术的编排演练套路,动作变化复杂而勇猛,多叠高桌顶上“三人、四人、五人”表演,“狮子深海捞绣球”惊心动魄,有深厚的黄河人豪放的艺术特色。结合武术套路、硬气功表演,动作高难惊险、震撼人心,更别具一格。 夫妻俩带着自家叔叔和兄弟成立了“郑州炫耀舞狮团” 说起舞狮团创办初期的艰辛,只有他们最清楚。1996年,凭着较好的武术根底,李学增和吴小利带着自家叔叔和兄弟成立了“郑州炫耀舞狮团”,仅靠着一个鼓、两个钗和两头狮子开始了他们的“演艺生涯”。 “刚成立那会儿,我们白天下地干农活儿,晚上在家练舞狮,农闲就给乡亲们演演,春节了,就到镇上练练,时间长了,我们在方圆几十里也有了名气,舞狮队伍也壮大了。”回忆起当年的经历,李学增感慨万千。为了提高技术,李学增还专门跑到广东佛山学习南狮表演,把北狮的猛、南狮的灵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舞狮表演形式。 现如今,李学增的舞狮队伍也由以前的两头狮子、十几个人发展成百十头狮子、200多人的团队,许多学校的民俗课堂也请他们作辅导老师。 在外国人眼中舞狮是一种很酷的艺术文化 每逢过年,李学增夫妇都会受邀到各地去演出,陕西、山西、山东……许多城市他们已经记不清楚。因为怕忘记,吴小利总是在手机里标记着每次要出去演出的时间,这不,演出已经排到了明年春节。吴小利说,因为狮子象征着吉祥如意,传统的舞狮表演则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所以每年的春节是他们最忙的时候,但吴小利却觉得忙得很开心。 传统艺术,传承就显得格外重要。李学增说,他们曾带过许多徒弟,但有两个徒弟是他们记忆最深的。 那是2009年的一个早晨,两个澳大利亚国籍的小伙子推开他们家的大门。“见到他们吓了一跳,两个人个子高高的。”吴小利说他们是市内某个学校的外教老师,因为对舞狮特别感兴趣,辗转许多地方找到了他们。 因为体格的关系,两个外国小伙子学起舞狮很快,两个月的时间已经有模有样。“越来越多老外在中国学艺回国,他们觉得舞狮是一种很酷的艺术文化。”因为签证的原因两人学了两个月就回国了,临走时还带走了一个舞狮道具,说回去好“炫耀”给他们的朋友看。 要把舞狮人坚毅的精神 及其文化精髓传承下去 虽然舞狮队名声在外,但李学增介绍说,舞狮是一项受年龄限制的运动,随着精英逐渐退役,舞狮队伍现在面临人才断层、技术参差不齐的发展瓶颈。 “因为舞狮动作训练难度大,有一定危险而且辛苦,现在年轻人不愿学,舞狮行业后继无人成为李学增面临的最大问题。 作为传承人,他们夫妇肩负的不仅仅是技艺传授,更重要的是把舞狮人坚毅的精神及其文化精髓传承下去,影响有梦想有追求的年轻一代。李学增家中的墙壁上,挂满了他们参与各项公益活动和演出的照片及证书。但他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向更广阔的范围传播。 “我最大的梦想就是把舞狮发扬光大,把它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喜欢它。”李学增说。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