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施乡村振兴 激活‘三农’发展”沙龙 如何因地制宜走好产业振兴之路? 结合本地实际 因地制宜发展 张家祥:跟种地一样,不能盲目跟风,千篇一律,人家种啥你种啥肯定不行。实施产业振兴,结合本区域实际,因地制宜至关重要。 我们村处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保水质的任务非常艰巨。我们围绕保水质以林果为主发展生态产业,南水北调2014年通水后,将全村5000多亩土地全部流转给一家公司,通过企业发展壮大培育这个产业。如今,周边16个村发展软籽石榴5万多亩,淅川县发展林果产业30多万亩。 赵昭:因地制宜,就是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产业,不要盲目求大,要稳扎稳打。发展农村产业,我认为还必须要做好两点:撇开传统的小农户生产观念,生产模式要符合现代化农业发展。经营方面的管理理念也要跟得上,用现代化工业的思维去管理农业,去做好农业,在产业振兴这个过程中,思想方式的转变非常重要。 柯炳生: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比如地势、土壤、风暴等,因地制宜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极端重要。要让每个地方都生产最适合这个地方的产品,因地制宜就是很好地满足三种需要:能够提供更好、更优质、更多样化的食物;给农民提供更好的收入;保护生态,尊重自然规律等。 张红宇:确保粮食安全,是产业振兴的基础。还有一点很重要,构建现代农业的产业、生产、经营体系,延长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保障供给链,完善利益链,让农民群众在链条延伸的过程中,价值提升的过程中,有最大限度的获得感、幸福感。 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关键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10年前,观光旅游休闲叫农家乐,现在是完整的产业链条;10年前,“互联网+”基本没有,现在是线上线下解决农产品营销问题。如今这些新产业、新业态遍地开花。 总书记: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 如何扫除障碍让人才“回流”农村? 让在外务工人员看到家乡有发展潜力 赵昭:2008年回乡养牛,2012年规模扩展管理不过来,需要请技术人员,发现特别难,开再高的薪水也没有人愿意回农村,尤其是年轻人,觉得农村不发达。2015年,我第一次接到相关咨询电话,表示想来我的公司看看有没有适合他的职位,或者有没有合作的空间。慢慢地,这样的电话越来越多,现在我们的团队中有3个90后,80%的骨干是80后。之所以发生这些变化,我认为,第一是国家政策越来越好,第二就是农村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好。路越来越宽,网络普及了,在外务工的人看到家乡有生机、有发展潜力,就愿意回家了。 国家多次提到大力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农业主体的主力军是谁?我认为就是新型职业农民,他们本来可以留在城市,但是,因为他热爱农村、热爱农业,愿意回到农村。国家提出了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我希望国家能够在这方面出台更细致的方案,可以从遴选、培训培育、职称认定、后期激励等方方面面出台一个完整政策,把路指出来,让想走这条路的人知道方向在哪里,朝哪奔。 柯炳生:真正回到、留在农村的人,对“三农”第一要爱,第二要懂。目前,现代农业对农民的要求,跟以往已经很不一样,原来是传统农业,只要卖力气就行,现在光靠卖力气不行,还要懂技术、有方法。 教育部提出针对农业的职业教育规划,人社部有职业培训的计划,这非常正确。目前农村的人才培训,更多是各式各样的短期培训,或者针对岗位的培训。其实将农村人才培养和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相结合,形成系统化的培养,才是长远之计。 张红宇:人才振兴是五大振兴之一,爱农业、懂技术、会管理是新型职业农业的代表,一方面有“爱”的情怀,另一方面懂技术、会管理,带领农民致富。 走好产业振兴之路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