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视界 豫览 上一版3  4下一版
A08
老照片里和睦的家风一直在传承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老照片里和睦的家风一直在传承
扫码关注豫览影像
1959年春节 周家全家人在生产区门前的大合影。
此图是魏德忠先生摄于1958年,本报用于3月14日刊发,因时间久远,稿件传输原因,误写为“1975年”。
2019年3月24日,为周桂海先生祝寿的家人合影。
20世纪80年代上过郑州晚报的一张照片,当年,他母亲和大嫂被评为好婆媳。
2000年9月26日,周桂海的父亲和母亲在绿城广场参加城市建设者金婚庆典。
从左至右(小姑、四哥、大姐、三哥、周桂海一起去曾经居住的老房子寻找记忆。 记者 马健 图

——致敬共和国七十华诞

影像主持:河宁

(之二)

邮箱:zzwbsy@126.com

光阴是一首歌,岁月是一条河,抓铁留痕70载——翻开时代的大相册,找到幸福的答案。郑州融媒体推出大型视觉专题,陆续推出系列版面及媒介融合产品,敬请关注,欢迎供稿!

3月24日,59岁的周桂海过生日,全家40多人坐了足足5桌,每个人脸上都堆满了幸福和欢乐,大家庭欢聚在一起,热闹又和睦。周桂海拿出一张3月14日刊登在郑州晚报A11版上魏德忠先生拍摄的老照片。60年过去了,相片上的老人已过世,孩子变成老人,但家不断壮大,和睦的家风一直在传承。

记者 马健 文

记者手记

发稿之前,记者把找到了图片中的家庭并进行了采访的消息告诉了图片作者魏德忠先生。85岁的魏老很激动,他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景,他当年20多岁,除了这张照片外,还在公园里为他们拍照,能够通过当事人的讲述见证郑州的发展,这很有意义。近日,我们将安排魏老与周桂海家庭相见,一起聊聊60年间的郑州那些事。

一张老照片 勾起对时代的回忆

周桂海是在郑州报业集团豫览微信公众号上看到的这张老照片,虽然拍照片时自己还没有出生,但他却一眼就认出了画面上自己的家人。虽然时光已久,但一切都是那么亲切。

据周桂海说:“从照片上孩子年龄判断,这张照片拍摄于1958年冬天,那时还没有我,爷爷抱着的是我家四哥,爸爸抱的是三哥,旁边坐着的有我大姐、小姑……”周桂海的大姐周巧英回忆,那应该是他们家被国棉三厂评为和睦家庭记者来采访时拍摄的。他们家的和睦是厂里有名的,婆媳从未红过脸,孩子们很团结,而且几十年一直传承。到现在,照片中怀抱的孩子都已退休,家庭又发展到几十人,大家仍然每年大年三十都会团聚,每次能聚二三十人,每个人都还是那么亲近。

从上海到郑州 当时农田一片荒凉

父亲是国棉三厂建厂时拖家带口从上海来到郑州的,所以生活里延续了一些上海风俗。“当时爷爷在上海国棉十七厂工作,接到支援郑州棉纺厂建设,他毫不犹豫地来了”。

周桂海的四哥周桂余说,记得当年郑州只有一趟1路公交车,建设路还是一条沟,从棉纺厂到火车站之间都是农田,一片荒凉。至今他还清晰记得花0.15元坐1路车到火车站邮局往上海寄信的情境。20世纪70年代之后,郑州的发展突飞猛进,尤其是近几年,高架桥、立交桥越来越多,城市越来越漂亮,真正有了大都市的模样,跟之前相比,变化太大了。

红顶老房子 勾起儿时的记忆

采访快要结束时,周桂海一家人带着记者来到了拍照片时他们家住的那个苏式红顶老房子,周桂余指着房子周围说,他还记得当年在这里疯玩,还记得有年夏天,自己洗过澡后父亲把自己背上楼睡觉。画面上的家具现在有的还在,那个留声机可能是被邻居借来借去弄丢了,身后的电风扇用了好多年后因为噪声太大,就处理了……”70多岁的大姐告诉记者,“现在房子是别人住着,我们不方便进去了,但是看到老照片,当时家的样子和很多生活细节全记起来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056324 2019-03-25 00:00:00 一 老照片里和睦的家风一直在传承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