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F04版:郑东时报 关注 | 上一版3 4下一版 | ![]() |
|
||||||||||||||||||||
|
||||
本报讯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一个个小小家庭的平凡故事,像浪花汇聚,奔涌出一曲家国与共的幸福长歌。 4月20日,由郑东新区管委会主办,郑东新区机关党委、郑东新区文明办、郑东新区妇联承办的郑东新区“家国与共70年”文明家庭、最美家庭、最美家庭角色颁奖典礼在郑东新区如意湖文化广场举行。郑东新区党工委副书记马安庄出席活动并致辞。此次活动经过基层推荐、征求意见、张榜公示等程序,最终评选出文明家庭53户、最美家庭107户、最美家庭角色82个。他们当中有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河南省森林防火先进个人、郑州市农村扶贫工作先进个人等典型,更多是来自基层的普通家庭代表。 “天下之本在家。”马安庄在颁奖典礼致辞中说,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新风尚,就是要充分认识到“家庭、家教、家风”的建设意义,为郑东新区国家中心城市先导区、示范区、核心区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与丰厚的道德滋养,为郑州市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贡献力量,同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记者 王明阳 通讯员 邓佳 杨贺 家是幸福生活 “百家饭”里有家风 “我叫刘小罗,63岁了,我的家庭是四世同堂46口人的大家庭。”来自郑东新区五州小区的刘小罗说起86岁的母亲陈书兰,开玩笑似的说:“我母亲现在是吃‘百家饭’的。”——因为邻里关系好,谁家哪顿添了个好菜,都会给陈书兰端去一些。 刘小罗家庭是千万个普通家庭的缩影。在那些最困难的岁月里,他的母亲陈书兰一个人把7个儿女拉扯大。现在日子越过越好,陈书兰的身体却一天不如一天。所幸孩子们都非常孝顺,在她患病期间,儿孙都在尽力照顾老人,做好护理工作。喂水喂饭、推出门晒太阳、帮老人洗澡、为老人添置新衣服……老人逢人就夸子孙孝顺,感谢如今的幸福生活。 无独有偶,在郑东新区龙翔嘉苑,有位被称为“花庄好闺女、王家孝媳妇”的87岁的老人花淑梅。她曾侍奉有病卧床婆婆17年,侍奉有病公公7年。在照顾病人的同时,一直没有脱离劳动,当年丈夫在外上学、工作,花淑梅一人劳动挣够全家人的工分。花淑梅和丈夫共同抚养了4名子女,个个成才,孙子辈更是有3个都读了研究生。 “家庭成员之间要做到民主、理解,相互支持,共同提高,同时,关心爱护子女,注重下一代健康成长。”文明家庭代表赵青云对“家风”的理解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家是风雨同舟 “铁娘子”也有似水柔情 郑东新区兴东园林绿化管理有限公司管养四部经理铁艳平,性格风风火火,因为工作上能吃苦、肯奉献、有干劲儿,被同事亲切地称为“铁娘子”。这次发掘的家庭故事里,我们也看到了“铁娘子”背后的似水柔情。 2002年,铁艳平2岁的儿子身患重病,当时夫妻两人都下岗了,生活来源只有二人每人每月210元的下岗工资。为救孩子,铁艳平低价抛售了唯一值钱的房子,借遍了所有认识的亲朋好友,经过半年的精心照顾,终于换得了儿子的健康。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在最困窘的时刻,铁艳平展现出了似水柔情——她爱大病康复的孩子,注重孩子的心理建设,细心呵护,从不抱怨;她乐观积极,吃苦耐劳,在全家的勤奋努力下,还了欠款,重新购买了住房;养育了一个积极、健康、阳光的孩子,儿子从小耳濡目染,也成了自强自立的人。 生活从不容易,却也苦尽甘来。铁艳平用似水胸襟包容了所有生活赋予的苦难,并把它变成了财富。2014年,铁艳平进入兴东园林工作,她以坚毅的性格克服了一个个困难,也带领着团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优异成绩。 家是责任担当 李桂琴、王华芳的“绿色”生活 家住郑东新区阿卡迪亚小区的李桂琴今年63岁,因为“绿色”生活,成了社区的“红人”。李桂琴在日常生活中,在垃圾分类、节约用水、回收电池、抵制白色污染等方面,都总结出了自己的“独门秘技”。比如:洗衣服的水先用来洗拖把,再用来冲厕所,做到一水多用;不使用含磷洗涤剂,不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和一次性筷子;电视不看时,热水器不用时,尽量切断电源,照明灯随人进出开关,空调都是调在27℃以上,各种插座不用时随手拔掉,不让其停在待机状态。 李桂琴还利用自己的爱好,编排了一些广场舞等义务教给辖区居民,和大家一起锻炼身体、丰富生活。李桂琴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宣传员,见到不好的现象多说多讲,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义务环保员!” 王华芳30岁,是郑东新区康宁社区的一名环保志愿者。她利用所学的环保知识,在家制作环保酵素,建起了“一平方米小花园”。她还用旧衣服改造成沙发套、马桶坐垫等小物件,许多邻居、朋友都专程来跟她学习。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