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荥阳一中心理教师 韩志娟 成长不仅仅需要物质营养。 最近,我身边的父母经常在议论一件事:4月17日晚上在上海卢浦大桥上,一个男孩突然冲出正在慢速行驶的小轿车,翻过桥边的护栏,直接往河里跳下去。随后车里跟着下来一名女子,想要抓住跳桥的男孩却没能抓住,瘫坐在地上痛哭。男孩今年17岁,是一名正在上职校的学生,而下车去拉他的女子正是他的母亲。 我站在孩子和母亲的立场上,从心理学的角度给他们做了分析。 孩子在学校里被人欺负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我一直认为,若想要孩子在外面不受人欺负,首先要做到孩子在家里不受欺负。一个在家里受到家人足够尊重的孩子,到了外面也会有心理能量受到尊重。 这就是心理营养。就像种子需要阳光、空气、雨露才能发芽、成长、开花、结果一样,每个人都需要获取五种心理营养,才能收获幸福的人生。 第一种心理营养: 无条件的爱与接纳 无条件的爱与接纳就是不管孩子长得是否漂亮、学习成绩是否优秀、长大以后是否孝顺,父母都会关心、爱护孩子。 显然事件中的孩子没有得到母亲无条件的爱与接纳。当他在学校里边与同学产生矛盾受到批评之后,他的妈妈还不停地责备他。可以看出来,他的妈妈需要一个听话懂事的孩子,最起码不给他添麻烦不丢她的人。她不能接受一个跟同学处不好关系、不被老师喜欢的孩子。 第二种心理营养: 此时此刻,在你的生命中,我最重要 作为母亲,当她有了孩子之后,会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而孩子也需要母亲全身心的照顾。只要孩子需要,母亲就会放下一切来满足孩子。当母亲因为身体情绪等原因不能满足孩子时,就需要家里其他成员来满足。 当孩子的父亲或者孩子的祖父母也不能满足孩子的这种需要时,孩子就会到学校里向老师要。如果老师也不能满足孩子的这种心理营养,孩子就会早恋。甚至把这种心理营养的需求带进自己的婚姻,整天向婚姻中的对方询问:在你的生命中,我到底排第几?我是不是你最爱的人?这种追问往往会导致家庭关系紧张。如果有人把对这种心理营养的需求带入其他人际关系中,也会让人想要远远地躲开他。那么这样的孩子在学校里,到了社会上,与人产生矛盾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这个孩子从他母亲那里也没有得到这种心理营养。在当时,对他的妈妈来讲,最重要的可能就是他的学习,他在学校里边的表现,而不是孩子本人。所以孩子很伤心。 第三种心理营养:安全感 孩子的安全感主要来自母亲。如果在孩子在两三岁的时候能够与母亲安全地分离,他就不会有太多焦虑。母亲稳定的情绪、和谐的夫妻关系都会给到孩子安全感。 这个孩子没有安全感。他在母亲的责骂声中失去了活下去的资格和勇气,放弃了求生本能,释放了死亡本能。 第四种心理营养: 肯定、赞美、认同 父母对孩子的肯定、赞美、认同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价值感,以及对自己性别的认同。相比母亲,父亲的肯定和赞美对孩子的成长更重要。经常被父亲肯定和认同的孩子,更加认同自己的性别,女孩子更有价值感,男孩子更有责任感。 事件中的这个孩子从母亲那里得到的是指责与批评。这样会导致他误认为,他的生命是没有价值的,更不要说对家庭对社会负责任了。 第五种心理营养: 学习、认知、模范 父母就是最好的榜样。 如果母亲在得知孩子被人欺负之后,帮助孩子分析问题,看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为孩子提供一些合理化的建议,给孩子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做法,孩子就会从母亲那里获取第五种心理营养,他的内心就会强大,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提高,人际关系就会处理得更好。但是,这个母亲没有给他提供第五种心理营养——学习、认知、模范。孩子得不到第五种心理营养,会产生无力感和无助感。 心理营养不只是在孩子小时候需要,在其成长的整个过程中都需要,根据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给的越早越好好。如果不能早给,什么时候发现问题赶快提供心理营养,总是比一直都不给的要强。 其实,很多父母的心理营养也很匮乏。因为很多父母没有从他们的父母那里获取足够的心理营养,所以当自己有了孩子之后,给不出心理营养,也爱不出来。他们也需要关注与爱。 可是如果我们一代一代往前去追溯,又能解决多少问题呢?我的经验就是不断地读书,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成长,从书中获取心理营养,让自己的内心逐渐强大起来。 |
3上一篇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