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H04版:惠济时报 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H04-05
惠济交出绿色生态“答卷”,全域美景如画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推窗见绿、出门见园、行路见荫
惠济交出绿色生态“答卷”,全域美景如画

迎宾路是惠济区的主干道,对于附近居民来说,也是出行的必经之路。随着绿化品质的提升,迎宾路如今已成为绿荫大道,真正让居民体验到出门见绿、四季见花的愉悦。

自郑州市五项重点工程开展以来,惠济区全面掀起生态建设工作热潮,以绿色宜居城区建设为依托,大力推进生态绿化建设,建设“生态城、旅游城、健康城、科技城”。

2月19日,惠济区召开的生态建设动员大会,会议要求今年惠济生态建设工作将坚持高标准定位、高标准规划、高标准设计、高标准建设,要在“增量”上下功夫,更要在“提质、升级”上做文章,实行“建”“治”并举,坚决守好“天蓝、地绿、水清、地洁”生态底线。如何“增量”“提质”和“升级”,惠济区正在一步步交出这份“美丽答卷”。

记者 刘怡辰 柴琳琳

通讯员 张超 李雪/文

惠济区林业局 农委供图

景更绿

生态廊道织就“家门口风景”

环境美不美,生活舒适不舒适居民最有发言权。“以前家门口都是荒地,现在出门就是花园,不管走到哪条路上都是鲜花簇拥。”作为土生土长的惠济人,77岁东赵村居民杨金平说出了身边环境的改变。

正如杨金平所说,如今的惠济美得让惊艳,迎宾路、新城路、兴隆铺路、清华园路、坡阳路、师南路……许多路段都被“美颜”。特别是惠济区成立的绿化工匠队,整合利用街头、街坊内零散小微地块,实施“见缝插绿”,在迎宾路和重要节点实施绿化提升,取得了良好实效,工作模式也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评价。

生态廊道建设是郑州市城市交通、道路、生态、绿化的一次综合建设,涉及惠济区共有6条,截至目前,西三环北延生态廊道建设工程已经完成,该项目属于新建工程,总长2.3公里,总绿化面积23万平方米,已经初步达到景观效果;打造道路断点任务共计54个,已经完成道路断点47处;连通提质任务共计40公里,完成连通提质32.4公里;树立各类小标牌标语416个,定制休闲座椅230张,安放垃圾桶260个;依托道路断点完成6个节点游园建设;共计补植地被、绿篱、灌木约18万平方米。

2012年,是廊道建设的开启之年,惠济区掀起了生态道路建设高潮。从2012年至2018年,惠济区相继开建了“北四环、四港联动、中州大道北段、文化路北段、北三环、京沙北延、沿黄通道、江山路、S312和西三环北延”等多条生态廊道,道路总长约68公里,绿化面积达668.75万平方米,栽植乔灌木200余万株;修建游路步道120余公里;建成公厕、公交港湾、公建综合体、广场100余座……2019年计划对天河北路、京水路、迎宾路、新苑路进行生态廊道建设。已建成的海棠大道、银杏大道等生态廊道成为惠济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2013年市委、市政府组织市民“走进廊道、走进社区、走进森林”,在各区的生态建设评比活动中,惠济区生态廊道景观绿化建设工程受到了一致好评。生态廊道正逐渐成为惠济区乃至郑州市民休闲、游玩的好去处,成了名副其实的道路式新花园。

水更清

改善流域水质 打造良好水生态环境

为全方位做好水环境保障,展现水清、岸绿、景美的宜居惠济新形象,今年,惠济区高标准实施水生态修复,坚持“四水同治”,突出扩充水源、扩大水面、改善水质、增加水景,全力做好“以水润城”文章,努力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的生态美丽惠济。

要配合做好贾鲁河综合治理生态绿化工程、索须河中州大道至祥云寺段生态提升工程,开工建设索须河汇合口上游至弓寨大桥段生态提升工程,积极对接做好郑州市黄河滩区调蓄工程、花园口引黄干渠改造提升工程、郑州市沿黄引水口门提升改造工程前期各项工作。

利用全市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大力推进索须河观光带建设,打造具备生态保护和休闲游憩功能的休闲目的地。

加快推进东风渠索须河至贾鲁河段绿化景观提升工程,高标准规划产业项目,建设东风渠滨河商业带,激活惠济“夜经济”。

加强沟渠综合治理,对张牛支沟、石苏干沟实施疏挖、岸坡护砌、截污及景观提升,对金洼干沟上游进行生态修复,对金洼干沟花园路下游进行硬化,全面消除黑臭水体。开工建设荥泽古城内循环水系、水源和输水渠道,初步展现荥泽古城5000年芳泽。

同时,为积极开展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惠济区加强推进黄河滩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根据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反馈整改任务清单中涉及黄河湿地的问题和大棚房问题,持续加大黄河湿地违规项目整治和生态修复力度。

加强黄河湿地保护及建设,按照“生态优先、合理利用、强化内涵、塑造特色、和谐发展”的理念,大力推动郑州黄河国家湿地公园、黄河城市公园建设;加强与省、市有关单位沟通、联动,确定黄河大堤加宽方案,先行启动江山路至黄河公路大桥段建设,打造涵盖人行步道、自行车道、有轨电车、机动车道、服务驿站、生态廊道等内容,宽度110米的黄河景观带。要加大对接协调力度,积极谋划建设索河和须河交汇处千亩湿地,着力打造水域靓城。

城更美

铁路沿线整治擦亮窗外风景,一路美丽相随

自郑州市铁路沿线综合整治工作开展以来,惠济区高度重视、积极行动,在全市率先完成铁路沿线建筑物拆迁工作。截至目前,惠济区铁路沿线绿化主要涉及京广高铁、京广铁路、郑焦铁路,拆迁总量为54.52万平方米,绿化总量约为260万平方米。绿化范围内拆迁、清运垃圾、场地整理、培土和绿化工作已全部完毕。

铁路沿线综合整治过程中,惠济区一方面强化组织领导,提高责任意识,多次组织召开研判会、座谈会进行研究,明确标准、统筹兼顾,干净彻底完成任务。另一方面,不断健全工作机制,畅通沟通渠道,成立惠济区铁路沿线、出入市口及绕城高速出入站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日检查、周通报、定期例会、半月评比排名的工作机制,严格奖惩引导;加大对整治后区域的日常管理,确保整治成效。

自工作开展以来,惠济区累计出动人员4.1万余人次,车辆4000余辆,清理垃圾11万余立方米,覆盖防尘网50万平方米,平整场地5万余平方米,辖区铁路沿线周边的整体环境有了较大改观。

依托深厚文化底蕴,推进“旅游城”发展

周末一家人其乐融融来索须河畔游玩,或嬉戏,或散步,还可到茶庄品茶,感受古玩情趣;到生态产业园摘水果,体验自然乐趣……随着现代人返朴意识的提高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农业和旅游业的亲密接触愈演愈盛,在这方面惠济最有“发言权”,“旅游城”这3个字正在实现。

“十三五”规划以来,惠济区采用全新的发展模式,以旅游业为龙头布局产业发展,围绕创建“产业融合发展创新区、生态宜居宜业旅游城”的目标,确立全域旅游的发展理念,明确了生态宜居、健康养生、文化旅游产业三大发展方向,坚持以旅游业为龙头,以全域旅游为核心,把旅游业放在了龙头地位。

其中,惠济区紧紧依托黄河、大运河两大核心品牌,打造27公里长的“沿黄文化旅游带”“美丽乡村旅游带”,充分体现发展旅游产业集群和“大旅游”的现代旅游发展观。

惠济区重点打造西起古荥镇、东至花园口镇,以索须河为主线,集养生、健康、文化、旅游为一体的旅游经济带,打造“荥泽古城—隋唐运河—万亩湿地”连线发展,以经济带打造城市旅游品牌,形成“旅游搭台、文化唱戏,经济受益”的良好局面。“荥泽古城”,以古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复建为主题,以古荥冶铁遗址、荥阳故城、西山遗址等文物为底蕴,以古汉文化、黄河文化、运河文化为灵魂,以郑州后花园近郊旅游为平台,恢复荥泽古城,配合做好运河遗址博物馆的规划建设,整体规划建设文化休闲名镇,形成一个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新格局,打造一个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汉文化生态园;“隋唐运河”,充分挖掘隋唐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好现存地面的索须河部分河段,加快开发运河文化观光产品,按照“一公里一景观”思路,串联历史文化符号,合理规划功能布局,打造特色码头,建设历史文化小镇,带动周边观光旅游、高端地产、康体颐养等产业项目的发展,打造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旅游胜地;“万亩湿地”,花园口镇东部在现存地形的基础上,利用现有坑塘,打造集休闲娱乐、文化展示、湿地景观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区,建设万亩湿地公园,全面提升郑州湿地品位,丰富内涵,扩大城市影响力。

打造“美丽乡村旅游带”,惠济区构建“农业—景观—旅游—交通—村庄—生态—社区文化”的美丽乡村建设体系,“点、线、面”结合,进行美丽乡村的品牌建设。“点”是深入挖掘村庄自身的资源特色,明确村庄的主题特色,充分整合炎黄二帝塑像、小顶山毛主席雕像、5座大型桥梁等旅游资源;“线”是加强各村庄联系的纽带,主要采用主题游线强化联系,依托深厚文化底蕴,围绕黄河澄泥砚、烙画等地方民间创意艺术,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运河文化、古汉文化、民俗文化内涵,丰富、创新历史文化游、黄河风情游、生态观光游、特色餐饮游等旅游形态;“面”是对资源组合,划定不同的群落片区,发挥资源聚集效应,串珠成线,以线扩片,形成一条国家级、世界级的沿黄河文化兼生态观光大走廊,打造郑州沿黄文化、运河文化、古汉文化和生态观光核心区。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070035 2019-05-14 00:00:00 二 惠济交出绿色生态“答卷”,全域美景如画KeywordPh推窗见绿、出门见园、行路见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