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让所有市场主体都能分享金融服务的雨露甘霖”成为近年来国家各级政府给金融机构的“命题作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力量,小微企业举足轻重。它在创新发展过程中需要更加贴心、更加快捷的融资服务。 如今,越来越多的银行致力于打通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让普惠金融之源头活水浇灌实体经济的土壤,助力小微企业茁壮成长。郑报全媒体记者 倪子 普惠金融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普惠金融”概念是在2005国际小额贷款会议上首次提出的,其核心是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是当前我国普惠金融的重点服务对象。 其中,小微企业是就业的容纳器,支持小微企业,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直接关乎“就业”这个民生之本。然而,大量中小企业、小微商户的投融资需求远远没有被满足,许多中小企业因信用记录不完善、抵押品缺乏等原因,难以获得银行贷款等外部融资,即使获得融资也不得不承受较高的融资成本,有时甚至超出其承受能力。 在解决中小微企业“金融弱势群体”的融资难题上,普惠金融体系的建立被寄予厚望。至此,发展普惠金融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呈现出全新态势。作为人口大省、农业大省,河南在发展普惠金融方面也得到了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的重视。 日前,河南银保监局联合相关部门开展河南省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百千万”3年行动。实施重点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主办行制度,单列信贷计划,围绕重点对接的名录库内企业建立“百千万”3年行动计划企业贷款台账。开展财务辅导和金融知识培训。学习借鉴兰考普惠金融实践经验,复制推广“信贷+信用”支持模式,通过授信先行、信用支撑、制度保障、政策激励,实现应贷尽贷。 作为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助力器”,我省金融机构不断积极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完善服务体系,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不断优化小微企业发展环境,推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规范化、专业化、长效化,有力促进了全省小微企业又快又好发展。 银行争推个性化产品服务小微 “没想到现在银行推出的小微企业融资产品这么多,分类还那么细化,以后需要融资就找银行,再也不去找民间借贷了。”从事某电器生意的企业主王先生说道。为推动业务创新,丰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种类,进一步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为小微企业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河南省银行机构也铆足了劲。 以兴业银行为例。2017年9月,兴业银行股份制银行中率先成立普惠金融事业部。随后,兴业银行郑州分行认真落实总行战略布局,在服务小微、“三农”、绿色金融、银银平台等领域深入探索,走出了一条差异化、有特色的普惠金融之路。例如,2005年诞生的“银银平台”,为各类中小金融机构提供支付结算、财富管理、科技输出等八大业务板块的综合金融服务,实现中小金融机构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进而将现代化金融服务扩展到更多的三四线城市、农村和偏远地区,成为兴业银行普惠金融的特色载体之一。 又如郑州银行,该行面向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等客户群体研发了无须抵押和担保的“小额宝”业务。通过产品组合和服务创新,提高了贷款审批效率,降低了小微企业运营成本,更有效缓解了小微企业抵押难、担保难等瓶颈问题。 而中原银行则设立了普惠金融服务站。2019年4月,中原银行焦作分行中站区首家普惠金融服务站在府城街道店后村开业。普惠金融服务站的设立进一步加大对主要镇、村布设普惠金融服务站的力度,缓解农村“支付难、结算难”问题,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实现了惠农服务到家到户。 践行普惠金融离不开金融科技 “普”要尽力拓宽服务面、覆盖更多人群,“惠”则要实惠,要便利高效。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在金融领域的日益普及和发展,金融科技逐渐成为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强大力量。 近年来,伴随着金融科技、数字金融的发展,普惠金融的概念进一步深化。银行也在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利用互联网、大数据,通过不断探索创新实践,大力推进金融服务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全面提升服务小微企业的能力。 2018年,建设银行业内领先的“新一代”系统竣工投产,赋予了建设银行更好地支持普惠金融客户能力。近年来,建设银行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精准获客,“新一代”精准营销、自动审批,“贷后三大工具”系统智能机控、主动管控风险,已取得显著成效。 中信银行郑州分行则推出了一款普惠型小微企业标准化票据贷线上“银票e贷”,它是小微企业客户以生产经营所得并经中信银行准入的电子银行承兑汇票进行质押,办理流动资金贷款业务,依托网络系统的标准化配置,实现申请、审批、签约、放款等授信业务全流程线上化处理。 此外,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等银行都推出了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线上融资产品,不用填写繁琐的纸质单子,只需在电脑端、手机端轻松点几下,所需贷款即可飞速放款。 业内人士表示,发展普惠金融,利用互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通过信贷技术创新等工具将金融资源进行跨主体、跨市场、跨行业转移和重置,从而使得资金配置效率提高,金融服务可全面提升,让金融服务输送到社会“毛细血管”末端。 小微企业仍是不良贷款重灾区 程经理是郑州某股份制银行的一位对公客户经理,由于该行近年来不良率有所攀升,他所在公司业务部已经有不少同事离职,“小企业一旦还不上贷款,我们客户经理作为第一责任人,就得终身负责。与其倒霉遇上不还款的小企业,还不如收紧信贷口子。”程经理无奈地说。 轻资产、缺少抵押品、账目混乱、信息不对称,小微企业融资难一直是难以解决的问题。除了极少数具有高成长性的企业可以依赖风投等形式直接融资,大部分盈利不错,但是成长性一般的小微企业还是需要过贷款“独木桥”。 而小微企业数以万计,其中绝大多数的贷款需求不足100万元,在无法提供合适抵押物的情况下,往往难以逾越银行的贷款门槛。现有金融体系与小微企业发展现状不匹配、不适应,所提供支持和服务与小微企业群体的实际需求存在差距。 此外,小微企业的生存周期短、经营风险大,能否保持小微企业贷款良好的资产质量,始终是考验银行业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最大挑战。因此,随着数字普惠金融技术的普及,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行业关注的焦点不再是速度,更多的是如何利用数字普惠金融来降低金融服务成本的问题。 数据显示,中国银行业的信贷资产质量中,小微企业仍然是不良贷款重灾区。“目前,小微企业如果将银行贷款拿去做正常的经营,这样出现不良率的风险比较低,在激烈竞争中,不少小微企业拿着银行贷款转向做其他行业的投资和投机,这样风险很容易显现出来,这也是为何小微企业是不良贷款重灾区的主要原因。”业内人士分析道。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