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说起郑州西区,很多人都会想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辉煌的棉纺文化。几个棉纺厂不仅造就了当时郑州经济的繁荣,也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财富,独特的“西区文化”构成了浓郁的老郑州情结。 路长制市容市貌大提升工作是眼下的重点工作,如何将这项重点工作和西区特色结合起来,让道路楼院在干净整洁的同时,也具备一定的文化气息?对于这个问题,棉纺路街道一直在探索实践。 这不,棉纺路街道三棉东社区最近就将棉纺回忆搬到了三厂生活区棉西小院内的文化墙上,加上一道长长的“织锦坊”,让整个院落品位提升的同时,也留住了西区人的棉纺情怀,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得到了极大的情感满足,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记者 张改华 文/图 纺织文化搬上墙,这里的居民有共鸣 6月13日,记者来到位于棉纺路上的三厂生活区棉西小院,第一印象是院子干净整洁,处处透着股利落劲儿。小院门口一条干净平整的道路被打扮成了一条廊道,两边竖立着几十个“织锦坊”的牌子,上面有以“忆辉煌”“时代楷模”等为主题的图文信息,介绍了棉纺厂的建厂经历和在棉纺厂大建设中涌现出来的模范人物等,情怀满满。 棉西小院向右走,远远地,一面充满了时代特色的文化墙吸引了记者的目光。 20世纪50年代,郑州被确定为全国六大纺织基地之一后,来自全国各地的数万优秀纺织儿女不顾路途辛劳,迅速投身到了纺织事业中。绿皮火车旁与家人依依惜别的画面被定格在了他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文化墙上的动车头寓意着新时代的新气象。“一声令下,国家统一调配,从上海、江苏、浙江、湖北、湖南等地调来了1万多名技术工人、管理干部,还从云南等省份招来了失业工人,那一年,纺织姐妹们坐了30多个小时的车,告别了生活多年的故乡来到郑州,投入到轰轰烈烈的郑州纺织基地建设事业之中”。文化墙上,女工与家人告别的场景旁边,漂亮的毛笔字对当时的情景进行了详实的描绘。文字旁还绘有三张老式火车票:无锡到郑州,全价2.58元;南通到郑州,全价12元;上海到郑州,全价17.6元。这些年代感满满的物件以文化墙的形式呈现出来后,十分具有视觉冲击力。院里的老人大多都是当年纺织厂的工人,对这些内容有着强烈的共鸣。文化墙完成后,老人们都很感动:“仿佛回到了年轻的时候。” 在棉纺西路走一遭,处处都是情怀 不止棉西小院下了心思,在小院附近的棉纺路上,一个纺织女工在拉纺车的雕塑也很有心思。此外,道路两边精心布置的木质花盆上立着印有“棉纺文化的历史”的小牌子:1953年,郑州第一棉纺织长筹备兴建,1954年,郑州国棉三厂建立……几十个花盆从西到东延伸,串联起来了当时几个国棉厂建立投产的历史。加上附近的红顶白墙苏氏建筑群,在这里走上一走,老郑州的感觉会溢满心间。 在三厂中街,三棉东社区也结合路院提升做了很多工作。三厂中街的中间,是一个大大的圆形花坛,花坛上一个绿色织布机矗立,大大小小的齿轮透露着岁月的痕迹,仿佛在诉说着时光。织布机前面的一片花岗岩上刻着郑州三棉的简介和当时创造的效益等内容。老式机器与现代社区环境的有机融合,充分彰显了中原区的文化底蕴。 告别过去的脏乱差,如今的几个棉纺厂生活区正悄然发生着变化。郑州市持续推进的路长制市容市貌大提升工作让曾经奋战在纺织一线的老棉纺人享受到了时代发展的福利,在提升环境、极大丰富城市内涵的同时,满足了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棉纺路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路长制市容市貌大提升工作开展以来,整个辖区都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提升。“我们不会忘了纺织女工为郑州棉纺厂做出的贡献,这些工作是对纺织人过去的回忆与总结,同时也是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展望。”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