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6版:中牟时报 人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Z06
西瓜专家田金相的“甜蜜事业”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西瓜专家田金相的“甜蜜事业”

中牟县位于中原腹地,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光照充足,雨热同期,适宜西瓜生长,全县种植面积曾高达30余万亩,是闻名全国的西瓜生产基地。历史上,中牟西瓜以其个头大、形状好、颜色正、味道美等鲜明特点,享有“籽如宝石瓤如蜜,中牟西瓜甜到皮”“凉争冰雪甜争蜜,香拂笑语牙水生”的美誉。

说到中牟西瓜,无论如何都不能绕开一个人——土生土长的中牟西瓜专家田金相。彼时的他成长为著名西瓜育种专家,河南省第八次党代会代表,河南省杰出乡土人才、科技扶贫标兵,河南农大特聘副教授,河南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副研究员,郑州市劳动模范。天时人事日相催,如今的田金相已是一位年近74岁仍坚持在科研一线的老人。

6月18日,骄阳似火,在中牟县大孟镇土寨村西瓜研究所种植基地里,田金相和儿子田超远正在田里仔细地观察西瓜长势,认真探讨交流。“利用自己毕生所学,为群众多办点实事,为政府分担些担子,比在家打打牌、遛遛弯强多了。”田金相擦去脸上的汗珠,谦虚地笑着说。

记者 张朝晖

中牟时报 徐少杰 文/图

为瓜消得人憔悴

田金相自小就喜欢钻研技术,尤其对西瓜种植更是情有独钟,20世纪70年代末,他就在自家院子里试种西瓜。一年冬天,他身着粗布棉袄棉裤,凌晨3点从家里出发,沿着崎岖小道到郑州投师学艺,近7个小时才走进中国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拜访西瓜专家伊文山。“西瓜重茬,为啥死秧?”“用什么方法选择杂交?”一连串的问题向专家发问,如饥似渴。

返回的路上,一场暴雪不期而至,野旷天低,踽踽独行,双脚湿透,头顶冰凌碴,捱到家时又是一个黎明来临了。

1981年初春时节,田金相背着干粮慕名前往北京投奔中国农科院“西瓜育种专家”邹祖申教授。不巧的是,邹教授正好出差在外,他苦等一个多星期也没谋面,带着失望悻悻而归。

1986年,他又在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和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对西瓜品种进行杂交分离,但种植后不是糖度不够,就是死株严重。连续11年的试种失败不曾泯灭他的雄心壮志。

峰回路转,第12个年头,他培育的“豫西瓜8号”终于通过了省专家委员会评定,在全省8个地市区域种植中连续4年增产第一,推广面积22.6万亩。1999年,“豫西瓜8号”获得河南省第10届发明展览会金奖,并在中牟、新疆、甘肃等地建成数千亩的制种基地。

昔日的“泥腿子”登上了大学讲堂。2004年底,田金相被农业部评定为“农民高级技师”,成为河南省农业西瓜育种领域的“领头羊”。

培育良种惠瓜农

1986年,田金相建立了由三人组成的中牟县西瓜研究所,专门研究、培育西瓜良种,探索高效种植模式。他首先瞄准群众最关心的“西瓜重茬枯死”科技攻关,先后十几次到郑州、北京等地拜高师,经过无数次艰辛探索和反复实践,终于研制出抗重茬、品质优、产量高、耐贮运的93—1、墨玉2号、农田3号、农田10号、农田12号等多个优良西瓜新品系。其中93—1在中国农科院、开封市农科所组织的省域试验中获综合评比第一名,墨玉2号在1996年山东费县、东明举办的西瓜节上,其色、形、品质、含糖量、重量5项指标均获最高奖。随后又在1999年、2000年全国第三、四届优质西瓜评比会上独占鳌头,连续获得金奖第一名。2000年7月在河南农大举办的“豫艺杯”西瓜评比中,以单个重42.5公斤夺得瓜王特等奖第一名。

成功后的他致力于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提起当年获得中牟县首届西瓜擂主,今年47岁的韩寺镇大洪村村民林韦杰仍掩饰不住兴奋和感激之情,他说:“是田老师让我试种他研制成功的新品种,没想到头茬瓜卖完我一下子成了万元户,还让俺抱回了一台大彩电。”

1995年,中牟县引进推广了大棚西瓜,上市早,价格高,效益好,一下子带动了群众种植的积极性,吹响了中牟县农业结构调整的号角。

“大棚西瓜虫害少,抗病强,比露地西瓜多收入3至4倍的钱,田老师让俺回头把那几亩露地西瓜都改成大棚西瓜,并提供技术支持,俺可放心呢。”姚家镇毛庄村老瓜农毛张喜朗声说道。

在田金相的努力下,当地形成了众多西瓜制种专业村。由他研制的西瓜良种销量大,每年承担大量的育种任务,协会提供原种和技术指导,由瓜农代繁,协会按定价收回种子,这样以来瓜农无风险、收入有保证。几年下来,为协会代繁种子的瓜农逐渐遍及开封、尉氏、禹州以及甘肃、新疆、山东等地,面积达1200亩,亩均育种收入5200元,每年可带动瓜农增收300万元。

田金相还因地制宜,积极探索西瓜和其他作物套种的高效种植模式,亩均可增收1500元。每年在省内外推广的高效种植面积近2000亩,带动群众增收300万元。

万家忧乐系心头

田金相研制的西瓜良种销量大,他提供原料和技术支持,由瓜农代繁,再按定价回收种子。西瓜去籽后,大量的西瓜汁将被倒掉,不但污染环境,看着还很可惜,如何利用西瓜育种的西瓜瓤汁废弃物始终萦绕在他的脑海中。

有一年夏天,突遇连日阴雨,农民辛辛苦苦几个月精心呵护种植成熟的西瓜卖不出去,一斤只卖几分钱,农民欲哭无泪。“看到大量的瓜汁、瓜皮扔掉,谁都痛心。”田金相不无惋惜地说。2005年,一道“城市瓜车禁令”使本县的西瓜销路遭受很大打击,田金相更加坚定了研制出把西瓜汁保鲜的决心。

西瓜酒最早出自中牟县大孟镇草场村,田金相的祖上数代酿酒,但由于始终无法突破西瓜汁的储藏保鲜技术,也只能是时令性生产一些低度西瓜酒,无法大量生产。于是,田金相走访很多专家、科研所,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多次投师访友,先后到上海、天津、广东、浙江等地考察学习,数十次到科研所请专家指导品尝。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2000多次的实验过程,消耗了8000吨左右的材料,终于酿出精美爽口、醇香甘甜的西瓜酒。该酒具有很好的营养保健功能,被授予中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功申请为国家专利产品。按每亩育种西瓜可产1500公斤西瓜瓤汁,每公斤0.6元收购,每亩可增收900元,仅2009年田金相收购西瓜瓤汁1500吨,使瓜农增收95万元。

田金相在西瓜良种研究和带动群众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广大农民群众的高度评价,其事迹多次被中央电视台、河南日报、郑州日报等新闻媒体宣传报道。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那一年,田金相作为《河南农村报》的科技顾问应邀到杞县葛岗镇生态农业园传经送宝。他认真察看了西瓜的长势后,对该镇楚中村党支部书记张开民说:“赶快治蚜虫,蚜虫飞来飞去,会把病毒带进瓜地,让西瓜感染病毒病,造成大面积减产。”

为治蚜虫,张开民真没少费劲,他按照田金相开出的方子终于保住了瓜田。他满脸喜气地说:“有专家撑腰,现在种地,有技术,就中!”

依托这个平台,田金相为群众解决了多少实际困难,他自己也说不清。与农民群众打成一片,田金相说他有自己的独特方法。

一位受到他帮助的瓜农,晚上给他挑来了一担瓜。“哎呀谢谢,我先尝尝甜不甜,不甜我还不要哩。” 田金相急忙双手接下,看着对方被汗水浸透的衬衣,计上心来。过几天,他就走了过去。“谢哥呀,老伴前几年给我买的一件衬衣没舍得穿,现在身体发福了,穿不上了,给你带过来试试。” 被他称为谢哥的一试正好,高兴得不得了。在田金相的心里,情义值千金。

1997年10月田金相被河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特聘为兼职副教授以来,河南农大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相继来到他的试验基地,得到他的悉心指导。

河南大学西瓜育种专家李国申教授和许守明博士、河南农业大学园艺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杨路明以及他的研究生多次到田金相的西瓜研究所学习、交流。郭禄琴,当年在他的基地实习的学生如今已是中国农业大学在读博士。

“大伙有需要,我就要坚持。”张建英记得田金相老师常说这句话 。“他人就是实在,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敢于负责任,乐于帮助人。”如今,张建英和校卫强、赵银聚、王三群、刘凤群等众多高徒,都像田金相老师一样坚守在扶贫科普基地,为脱贫攻坚助力。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084716 2019-06-28 00:00:00 五 西瓜专家田金相的“甜蜜事业”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