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06版:大道纵横天地新 沿习之路大型采访特2/2019-07/17/T06/20190717T06_brief.jpg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一路向西·新疆乌恰: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一路向西·新疆乌恰:
西线第一站:梁家河,乡村振兴走上幸福路
第二站:银川闵宁,产业扶贫助果农致富
扫码看新媒体 报道和视频
伊尔克什坦口岸升国旗
西陲第一村斯姆哈纳

昆仑山与天山交会处,帕米尔高原上,新疆乌恰县吉根乡斯姆哈纳,被称为“西陲第一村”,也是每天送走祖国最后一缕阳光的地方,其中极点就在伊尔克什坦口岸77号界碑处。

绚丽的夕阳越过皑皑雪山,把中国最西部的边关哨卡、边境口岸和边陲村庄,染成了一幅金黄色的世界。

7月13日,“沿习之路”西线团队走进乌恰,对脱贫攻坚、口岸经济等方面进行实地参观采访,感受祖国西陲的魅力。

郑报全媒体记者

裴蕾 石闯

董艳竹

唐强 伊吉林

舒晗 张玉韩

文/图

“西陲第一村”有了新生活

斯姆哈纳地处中吉两国边界,是一个典型的以放牧为生的柯尔克孜族村庄。

7月14日上午,记者一行来到了这里。“这是我们家的‘富民安居房’,砖混结构,住进来12年了,和原来破旧的土坯房相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造价5万多元的房子,每户只交4000元,其余都是国家补贴的。”60岁的木沙·托洪迫不及待地打开了话匣子。

“过去靠放牧为生,能够吃饱肚子就不错了,谁知道还能住上这么漂亮的新房。”木沙·托洪老人和老伴膝下有4个儿子,目前和老三一块生活,忆起过去,他感慨万千,“房子漏雨,吃水得到河里挑,晚上用的是煤油灯,日子很难。”

斯姆哈纳村距离乌恰县城140公里,“以前是土路,窄还不平,出门只能骑马,现在路修通了,骑摩托或开车都方便。”木沙·托洪说。

除了放牧的收入外,木沙·托洪和老伴现在还都担任了护边员工作,这为他和老伴每月带来了4000多元的额外收入。在斯姆哈纳,有几十名护边员,他们边放牧边协助部队官兵护边巡逻,被称作“每座毡房就是一座流动的哨卡”。

昔日戈壁滩走上致富路

伊尔克什坦口岸的存在一度令斯姆哈纳这座普通的小村庄无比繁荣。而斯姆哈纳村的变化只是乌恰县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个缩影。

乌恰县平均海拔2890米,绝大部分是山地、戈壁、荒滩,是国家和新疆重点帮扶的贫困县。在调整优化传统产业的同时,乌恰县充分利用戈壁荒滩多、水源丰富、光照充足的优势,建大棚、植林果、养特禽、种牧草,昔日戈壁荒滩变成牧民增收致富的“金沙滩”,带动了一大批牧民放下牧鞭、走出大山、走上定居和多元化发展的致富新路。

乌恰县积极探索“企业+贫困群众”扶贫模式,依托新疆能源、紫金锌业、汇祥永金等矿山企业,实施“百企帮百村”计划。积极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援疆扶贫、区内协作”五位一体、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全面实施“15年免费教育”,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100%,4080名贫困家庭学生实现稳定就学,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村民哈斯姆高兴地说,教育扶贫工程使全村的孩子从小学到初中、高中,上学、食宿都不用花钱。他说:“现在村里已经考出了10多个大学生,没有一个孩子辍学。”

如今,全县的贫困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2018年,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19元,超过年度国家扶贫标准,贫困家庭口粮有保障,四季有衣穿,喝上放心水,收入有保障,安全住房全覆盖。适龄学生没有因贫失学辍学,贫困群众健康有人管,患病有人治,治病能报销,大病有救助,贫困发生率降至0.2%,在全州率先脱贫摘帽,退出贫困县序列。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090378 2019-07-17 00:00:00 三 一路向西·新疆乌恰: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