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独家责任 上一版3  4下一版
A06
在天安门广场升国旗是最荣耀的岁月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国旗班”退伍老兵回忆韶华
在天安门广场升国旗是最荣耀的岁月
扫码看视频
李治德年轻时的照片
李治德正看着自己年轻时的照片
李治德和战友们重聚,在天安门广场看升国旗

“和当年的战友一同再去天安门广场看一次升旗,再向国旗敬一个军礼,这是我退伍多年以来的心愿。”67岁的李治德回忆起当年的韶华荣光和战友兄弟,眼里总是闪着光。

8月18日,央视《等着我》节目播出了老兵李治德和张定安寻找当年国旗班战友再去天安门看一次升旗的故事,打动了无数观众。节目最后,李治德他们找到了近40年未见的战友,国旗班的战士们再一次来到他们用青春和汗水守卫的天安门广场,又一次庄严地向国旗敬了军礼。时光流转,精神流传,这面五星红旗会永远飘扬在他们每个人的心中。

“在天安门广场承担升降国旗任务的那3年,是我这一生最荣耀的岁月。和当年的战友一起再到天安门看一次升旗,是对我人生最好的总结。”在河南太康县的老家,李治德拿着自己年轻时的照片,思绪也仿佛回到了40多年前的那段光荣岁月。

郑报全媒体记者 翟宝宽 文/图

出身农家,20岁的他选择入伍

位于豫东平原的太康县,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初秋时节,花甲之年的李治德正在地里忙着灌溉玉米。

1952年,李治德出生在太康县清集乡的一个普通农户家庭。李治德有4个兄弟,1个妹妹,他排行老大,从小就承担着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14岁那年,还在上小学六年级的李治德因成绩优异、表现突出,被学校推荐加入团组织。“一个学校就推荐了两个人入团,其中就有我。”李治德对此很是自豪。

1970年,李治德初中毕业成绩很好,但是因为年龄太大,没有被推荐继续读高中,就去了太康县棉花厂当工人。

1972年11月,李治德看到国家的征兵公告,萌生了去部队当兵的想法。“家人也很支持我的想法,就这样入了伍。”李治德说,他和另外5个平时表现比较好的青年去了北京军区。

进入“国旗班”,那一夜紧张得睡不着觉

3个月的新兵训练过后,李治德被分配到天安门警卫连,专门负责天安门广场附近的警卫任务。

当时的警卫连有3个排,10个班,其中包括专门承担升降国旗任务的八班,大家把八班称为“国旗班”。当兵的头3年,李治德没有分在八班,而是分到了七班,主要负责人民英雄纪念碑附近的哨岗。

1975年,李治德入了党,并成为了七班的班长。平时站岗和训练任务都很辛苦,齐步走、踢正步、跑步均要求战士们动作整齐划一。作为班长的李治德,训练时严于律己,白天训练结束,他会帮助个别动作不达标的战友加练,有时甚至到深夜。

1976年7月,排长找到李治德谈话,希望调他到八班任班长,主要负责天安门广场的国旗升降任务。“当我听到这个消息时,心情非常激动。能在天安门前亲自升起五星红旗,是一件多么荣耀的事情。”李治德现在回忆起当时的心情仍心潮澎湃。

第一次执行升旗任务的头天夜里,李治德紧张得睡不着觉,第二天一大早起来洗漱,和战友艾小生一起执行了升国旗任务。

无论刮风下雨,升国旗一分钟都不能耽误

李治德回忆说,当时他们住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西门的一个小院里,班里有7名战士。他每次都在前一天就安排好第二天的升降旗任务。有升旗任务的战友第二天会早起,洗漱完毕以后,一个扛旗,一个引路,穿过长安街到天安门广场升旗。

“不用踢正步,都是齐步走。”李治德称,当时升国旗没有现在这么严格的程序,也没有针对升国旗进行特殊训练,“只要动作整齐划一就行”。

“穿过长安街的时候,如果遇到车辆,要站在路边等车辆过去后我们再齐步走过去;如果遇到人群,我们就要绕过人群。”据李治德讲述,那个时候的升旗仪式相对简单。他和战友穿过长安街,来到旗杆下面,旗杆周围是一圈用1米高的汉白玉围成的栏杆。李治德需要跳到栏杆里边,再用铁梯子爬到2米左右的旗杆站台上。这个时候接过战友递过来的国旗,小心翼翼挂在挂钩上,最后按动电钮,看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看着国旗在空中飘扬,心里那种高兴,那种骄傲感,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永远不可能忘掉。”第一次升国旗印在了李治德的脑海里。

“要根据天文台提供的每天日出和日落的时间去升旗和降旗,无论刮风、下雨、下冰雹或任何恶劣天气都不能耽误国旗的升降任务。”李治德回忆,在他当班长期间,没有一位战友在升降国旗的任务中出现过差错,“国旗真的像生命一样,一分钟也不能耽误。”

跟李治德一起在八班的张定安回忆说,他和战友们都把升国旗的任务看得很重,不敢有一丝放松。“虽然辛苦,但是站在天安门广场升国旗的那种自豪之情,其他时候都体会不到。”

肩负责任和使命,未婚妻等了整整7年

李治德把责任使命放在第一位,把对家人的思念深藏心底。在一次升国旗任务结束后,李治德收到家人来信。得知奶奶去世的消息,悲痛的心情难以言表,铁血男儿不禁泪如雨下。

那段时间李治德心情一直很沉重,副班长杜广华了解到情况后,像亲兄弟一样一直陪伴他。

从1972年底到1980年初,李治德在部队待了整整7年,只回过老家一次,但他从不后悔。“在国旗班的那3年是我这辈子最荣光的岁月!”李治德说。

“我是一直都比较支持他在部队的工作,要不然也不会等他这么多年。”同样是67岁的妻子赵凤芝看着身旁的李治德笑着说。早在李治德入伍之前,两人就定了媒妁之约,但因为李治德一直在部队,两人迟迟没有结婚。

1979年,已经27岁的“老姑娘”赵凤芝从河南老家来到了北京,和李治德结了婚。他们结婚的时候仪式非常简单,只是把战友们叫了过来,每个人发了喜糖,就算是结婚了。唯一值得回忆的是,两人一起去照相馆拍了一张美美的结婚照。

虽然离开部队,但五星红旗一直飘扬在心间

1980年初,李治德即将复员。“最后一次值班换岗的时候,我思绪万千,抚摸着国旗和栏杆,默默地向国旗敬个军礼。”

回到老家以后,李治德就在家务农。由于读过书,当过兵,他当上了村里的会计。他和赵凤芝一共养育了3个孩子,家庭一直幸福美满。

因为受当时通信条件限制,他和战友们逐渐失去了联系。

2016年,多年未联系的战友张定安通过另外一个战友找到了他,他的内心一下子被点燃了。40年前和战友们一起在天安门执行国旗升降任务的场景一幕幕在他脑海里闪现。他和张定安决定寻找当年的战友,实现再去天安门广场看一次升国旗这个愿望。

今年6月,李治德和战友张定安通过中央电视台《等着我》节目,终于见到了多年未见的其他几位“国旗班”战友。他们的故事感动了无数观众。

6月21日早晨,几十年未见的老战友们一同来到天门广场,站在观众的最前排,再一次看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他们每个人又再一次向国旗敬军礼:“那种骄傲、自豪,永远不会忘记!”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102273 2019-08-24 00:00:00 六 在天安门广场升国旗是最荣耀的岁月KeywordPh“国旗班”退伍老兵回忆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