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为“扔蛤蚌”
清朝时期,在东北的乌拉地区设立了乌拉总管衙门,负责向朝廷进贡当地特产,流经乌拉地区松花江中的珍珠粒大、色美、品质好,被称为“东珠”,深受朝廷贵族的喜爱,也由此带动了当地采珠业的发展。采珠人被称为“牲丁”,领头的采珠人被称为“珠轩达”,每年深秋,珠轩达便会带领牲丁在河中采蛤蚌、取珍珠。在采珠过程中,各珠轩达之间有竞技之意,往往互相之间进行比赛,看谁采得又多又快,珠轩达手下的牲丁为了求快,站在船上将蛤蚌扔到岸上牲丁的筐里,如果配合得好就会加快速度,得到珠轩达的奖赏,长此以往,便形成了扔蛤蚌的体育活动。
后为“珍珠球”
之后,这项活动进一步发展演化,满族人民在狩猎、打鱼、采珍珠之余,在陆地上会以绣球代替蛤蚌,互相投掷到对方的鱼篓中,为了表示深水采蛤蚌的艰难,他们还设置了“蛤蚌精”的角色来阻挠采集珍珠之人,这样,源于满族人生产生活的“珍珠球”运动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规则和战术,成为具有民族性的传统体育项目。
珍珠球运动并不像它的名字一样美丽温婉,相反其实是异常激烈的,对运动员的速度、力量、耐力、协调柔韧性等都要求极高,也因而具有较强的观赏性。1991年的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珍珠球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比赛场馆:郑州师范学院综合训练馆篮球、排球馆
比赛时间:9月8日 8:30~11:30
9月9日、10日 8:30~11:30 15:00~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