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A04版:全市“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2/2019-09/12/AA04/20190912AA04_brief.jpg | 上一版3 4下一版 |
|
||||||||||||
|
||||
“从辉县市委副秘书长到冀屯镇任党委书记,已经有21个年头,这些年,经常有人问我,乡镇那么苦、那么难,你是怎样坚持下来的……”对于21年的坚守,辉县市冀屯镇党委书记赵化录的回答是:把职务当官位,越当越累;把职务当平台,才能越干越有劲。 赵化录说,1984年,刚到冀屯镇时,镇里人均纯收入才1000多元,群众都是在土里刨食,没有像样的企业,有的穷得连房子都盖不起。这样的情景让他暗下决心,要像种子一样扎根群众当中,大干一场,把群众带到致富路上。 决心有了,但路子在哪?赵化录用了半年多时间,把全镇33个村跑了不下两遍,在麻小营村,他看到路边三座食用菌大棚,通过和村民攀谈发现,一棚平菇一年能挣七八千,当时便认定,要领着群众种食用菌,共同致富。 “刚开始,虽然再三发动,但群众怕赔,没人干,于是我就发动党员干部带头。”赵化录说,等到党员们收第一茬菇,一棚能净挣3万多后,镇里掀起了建棚高潮,到2003年,全镇食用菌大棚达到一万多座,实现了户均一座棚。随后,为了跑销路,他和镇干部一起,顶着西北风,裹着军大衣,挨家挨户塞宣传单,把郑州、武汉、北京的蔬菜批发市场跑了个遍。在这种拼劲下,他们又四下广东、三上甘肃,让上市公司星河生物扎根冀屯镇,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食用菌基地,农民人均纯收入便增加了2000元,冀屯镇也从一个贫困镇变成了全国重点镇、全省百强乡镇。 “乡镇干部直接面对群众,来不得半点虚假。” 赵化录帮助过的村民不计其数,但在他看来帮扶困难群众不能是“一时热、一阵风”,而要有一个长效机制。为此,他们建立了民情日记、代理代办、扶贫帮带联系服务群众的“三项制度”,每年把全镇农户走访一遍,帮助群众解决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等问题。 “21年来,我有过离开乡镇的念头,也有过3次提拔外调的机会,但最终还是留了下来。”赵化录说,选择了为群众服务,就选择了顾不了家,就选择了奉献,这些年,他心脏放了4个支架,但一到洪灾等危急关头、重点项目等关键节点,他和镇里的党员们都会义不容辞地站出来。 他说,没有一种根基,比扎根群众更坚实,没有一种事业,比让人民幸福更高尚,只要组织需要,群众需要,自己便会一直在乡镇干下去。 这是一句承诺,更是一种信念。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