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9年3月19日,风和日丽,受登封市大冶朝阳沟文化研究会邀请,我和弟子孟超,师弟史占星、马登才等一行驱车来到登封市东25里的朝阳沟村参加朝阳沟文化研究会揭牌仪式。早就听父亲说:“朝阳沟以前叫曹村,也就是曹家湾,它是因经典豫剧《朝阳沟》唱响大江南北后才改了村名。它同时又是卷席筒故事的发生地,卷席筒的根也在这一个村子。一个平常的小山村,成就一今一古两部经典大戏。一路上,看着公路两旁的绿树青山,楼房林立,使我思绪万千,浮想联翩。” 上午9时许,我们一行来到了朝阳沟牌坊门前。石牌坊大门巍然而立、威风大气,“朝阳沟”3个红色大字篆刻在大门的正上方,清秀得体。车未停稳,“小苍娃来了、小苍娃来了”的喊声迎面传来。不一会儿,我们竟被围得水泄不通。就在这时,有两个身穿小苍娃服装的一老一少村民来到我们跟前,他们恭恭敬敬、彬彬有礼地对我们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十分热情地领我们走进朝阳沟文化研究会揭牌会场。会场上人山人海,会场中我发现了河南省豫剧三团的老艺术家王善朴、杨华瑞、柳兰芳、朱朝伦、韩玉生、卢兰香、王翠芬、张月婷等,见面后大家热情地相互招呼问候。接着,按照大会安排,我们又同省三团的艺术家们、朝阳沟艺术团的演员们同台进行了演出。豫剧、曲剧相互穿插,会场欢声雷动,观众欢欣鼓舞,场面动人。演出结束,我们与朝阳沟的父老乡亲合影留念。 中午,我们在朝阳沟两个小苍娃赵铁寨、赵建军的陪同下,和三团的老艺术家们以及各位领导、嘉宾、群众一起共进了午餐。10名身穿《朝阳沟》“银环”服装的年轻人满面笑容,热情豪爽地给大家送茶倒水、端菜上饭,就像招待自己的亲人、家人一样,亲切无比,使我们至今都不能够忘怀。 午饭后,我们一行又在赵铁寨、赵建军两位村干部的陪同下,观看了《卷席筒》故事中讲到的曹家上院下院和相关故事典故,参观了抓岭、妖婆山、黑龙潭等处。站在抓岭上举目眺望,四周林海环绕、鸟语花香、风景秀丽,使人心旷神怡。一位年长的村干部给我们诉说起了卷席筒的故事。 顺着林间小道行进不久,我们又来到了朝阳沟森林公园、杨兰春文化园。一进文化园门口,首先看到了“曹村伏击战”纪念碑竖立在路边。1955年春,杨兰春第二次来到朝阳沟村,找到当时参加过那场伏击战的乡亲们,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把在伏击战中牺牲的23位烈士遗骨全部起葬于烈士陵园,让先烈们的英灵安息,永垂不朽。 1957年的秋天,杨兰春遵照毛主席文艺工作者要到工农兵群众中去体验生活的指示,他毫不犹豫地扛起行李,肩背挎包,和老同事剧作家赵籍深直奔登封大冶曹村,与群众打成一片体验生活。白天和群众一起劳动,风里来雨里去,晚上搞创作孜孜不倦,几个月的农村生活,为一部经典大作《朝阳沟》的创作奠定了基础。《朝阳沟》诞生后就红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在怀仁堂观看了豫剧现代戏《朝阳沟》,并与《朝阳沟》剧组全体演职人员合影留念。为了使《朝阳沟》成为精品中的精品,省豫剧三团从北京演出回来,杨兰春就率领三团全体人马来到朝阳沟村,与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体验农村生活,汲取文化素养,朝阳沟也由此成为河南省豫剧三团的永久创作体验生活基地。2009年6月2日,杨兰春不幸逝世,遵照杨老先生生前意愿和朝阳沟村广大群众的要求,建起了杨兰春文化园。 走出文化园,太阳已将落山,看着我们就要返郑,朝阳沟村亲人们恋恋不舍,使我们一行都深深感动。家乡亲人那一张张热情诚恳、憨厚朴实的面孔和真切爽朗的笑声,给我们留下了美好回忆。朝阳沟、曹家湾,《朝阳沟》永远的家,也是《卷席筒》永远的家。 (海波,国家一级演员,曲剧海派掌门人,青年表演艺术家)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