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黄河之碑 古代河长制的佐证 进入第三展区,首先扑入眼帘的是明代治河专家潘季驯的《河防一览图》,它是一幅从黄河源头到入海口的长卷,并把当时黄河上修建的堤防体系做了详尽说明。 张笑蕾向总书记汇报了关于图背后的故事以及千秋治河的历史路程。 历史上,黄河经常决口改道,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名,在七大江河中水患最为严重,曾被称为“中华民族之忧患”。历史上黄河决口改道多数是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多数是在战争中“以水代兵”。 中华民族的历史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部治水史,历朝历代都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黄河进行治理,也涌现出了非常多的治河名家和治河思想。张笑蕾特别介绍了历史上治河机构的设置,特别是到清代,直接分成文武两职,文职负责管理,武职负责修缮,都对河道总督负责。 漫长的治河历史中,先民们也积累了丰富的治河思想和技术,从最早的大禹治水,疏导排洪,到明代潘季驯提出了“筑堤疏水,以水攻沙”,再到民国时期李仪祉提出黄河治理不单单只看下游,“应上中下游统筹并治”,为黄河治理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张笑蕾特别就一件文物向总书记作了讲解——宋代黄河分段管理的界碑——埄堠碑——1987年出土于河南汲县古黄河大堤。碑的正面阴刻三行文字,中间一行刻“汲县河堤下界埄堠”,右边一行刻“西至上界永”,左边一行刻“福村八十里”。“从哪里到哪里,谁负责,责任划分非常清晰,相当于现在的河长制。” 张笑蕾还介绍了一块镇馆之宝——郑工合龙碑,此碑记述的是清代最大一次堵口事件,历时一年时间(1887~1888年)。这次堵口工程花费白银1200万两,占当时朝廷年收入的四分之一,史称“郑州大工”,工程还首次使用水泥、电话、铁制轨道运土车等,开近代在黄河上引进新型材料和先进技术之先河。 黄河之水 岁岁安澜,母亲河,幸福河 行至后面的展区,张笑蕾娓娓道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治黄史。 1946年5月,在山东菏泽鄄城这座土坯房子内,中共冀鲁豫区黄河水利委员会成立,从此拉开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治黄的序幕。 1949年,华北、中原、华东三大解放区成立统一的治黄机构“黄河水利委员会”。 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第一次离京巡视就来到黄河,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 1955年7月,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黄河水利综合规划报告》,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通过的唯一的大江大河的治理规划。会议期间,毛泽东主席在怀仁堂参观《治理黄河展览》。与郑州特别有缘的是,因为这次展览,在郑州紫荆山建造了黄河博物馆老馆,是我国第一个以江河为主题的自然科技博物馆。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黄河治理开发事业在黄河防洪、水资源利用、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过70多年的建设,已初步形成“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在中游末端修建了以防洪为主的三门峡、小浪底、故县、陆浑、河口村水库,先后4次加高培厚了下游1400多公里的两岸大堤,连续开展了两期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建设,完成了1371公里的标准化堤防建设。开辟了北金堤、东平湖滞洪区,先后战胜了1958年、1982年、1996年等12次大洪水,黄河也已成为一条岁岁安澜的大河,彻底扭转了历史上黄河频繁决口改道的险恶局面。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母亲河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我们将更加自觉地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十六字治水方针,围绕‘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张笑蕾向总书记汇报道。 张笑蕾2012年来到黄河博物馆,从事讲解工作7年。张笑蕾接到讲解任务后感到“非常荣幸”的同时“还是比较紧张”。见到总书记后,张笑蕾感到总书记非常平易近人,也就放松了心情。 总书记来到黄河博物馆,对工作人员是极大的激励和鞭策,“今后我们将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更加踏实地打好业务基础,为更多的观众服务好,让大家能够更加关注母亲河,保护母亲河”。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