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河南 上一版3  4下一版
A07
河南“内乡5+”资产收益扶贫模式 获脱贫攻坚创新奖
“幸福调解室”用“嘴皮子”解开“心结子”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河南太康县杨庙乡有一群“坐不住”的古稀老人
“幸福调解室”用“嘴皮子”解开“心结子”

70岁的年纪你会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是儿孙绕膝安享天伦之乐,还是修身养性乐品老年生活?河南省太康县杨庙乡有一群“坐不住”的古稀老人,他们奔走于千家万户、“和事”在田间地头,专门做邻里乡亲们的调解工作,用自己的“嘴皮子”解开别人的“心结子”。

他们是纠纷的“和事佬”、矛盾的“解铃人”

杨庙乡北街一间门面房内,72岁的王锦良每天上午8点都要在这里开始自己新一天的生活。小小的门面房并不起眼,“幸福调解室”5个大字,却让路过的每个人都不禁好奇地停下了脚步。

王锦良、马胜利、郭健康,3位平均年龄接近70岁的老人,正是“幸福调解室”的发起人。“幸福调解室”在2018年1月成立之前,3位老人就是各自村里有名的乡贤。10多年前,他们就做起了民间调解工作,多年下来,乡亲们都笑称他们是纠纷的“和事佬”、矛盾的“解铃人”。

“每次看到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的场面,我们就觉得特别有成就感,慢慢就都爱上了这一行。”感到快乐,心怀成就,是三位老人自愿做调解工作的共同原因。“老了干不成啥大事,能帮村里解决点小事我们也很开心。”

“幸福调解室”的墙上挂着一本笔记本,翻开一看,上面记录的全是3位老人参与调解的案子:村民李某叔侄因为宅基边界纠纷产生矛盾,经调解达成共识;村民秦某因为岳母去世其妻弟未通知而产生矛盾,最终得到化解。

10多年为5000余名乡亲解决“烦心事”

杨庙乡王庄村村民王余亮和王永亮是一对老邻居,今年7月份,老哥俩曾因一方建房影响了另一方采光权问题闹得不可开交。村里找到司法所、派出所的人多次劝解无果,无奈之下只好请来了“幸福调解室”的3位“老调解”。“一开始说啥俺也不愿意多让步,没想到几位叔为俺这事前前后后跑了十几次。恁热的天,年轻人也顶不住!”看着几位老人浑身淌满了汗,老哥俩头一低、手一握,各让一步,最终重归于好。

“农村纠纷往往因为赡养老人、土地争议、邻里关系这些很多人看来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小事不解决,就可能酿成大问题。”马胜利自豪地说,“幸福调解室”的工作看起来简单,实际上却在无形中化解了不少潜在隐患。

小小调解室确实为乡村治理出了大力。目前,3位老人已处理各类矛盾纠纷2000余件,为周围5000余名乡亲解决了“烦心事”,还协助当地政府化解了数起信访疑难案件。

民间调解员掐得准“脉”、找得着“根”、摸得着“门”

说起这个自发成立的组织,杨庙乡党委书记聂运亨直竖大拇指。“这些老先生们精通乡情,很多时候我们也需要向他们请教。村里人都把他们当成解决问题的贴心人,有了他们,我们也能腾出手来开展更多工作”。

“幸福调解室”不仅为基层治理抹上了一道“润滑剂”,也为周边乡土社会带去了文明乡风。在很多村民眼中,3位老人自己就是文明的标杆。“仨老头来回跑事儿,不喝我们一口水、不抽我们一根烟,到哪儿都‘一碗水端平’,周围人都佩服得很。”现在,杨庙乡闹心的事儿少了,遇事愿意让步的人多了。

“吃不了苦,吃不了亏,很难做好这项工作。”谈起做调解工作的心得,郭健康总结了“四个心”:对工作常怀“热心”,为民解困愿“尽心”,调处纠纷有“耐心”,办起事来更“细心”。“做到这四点,就没有化解不了的矛盾”。

如今,在本乡热心人的资助下,“幸福调解室”有了固定场所。3位老人专门制定了值班表,每天坚持轮流“上班”。忙起来的时候,调解室一天要接待五六名群众。

在太康县,几乎每个行政村都有三五个上了年纪却“不甘寂寞”的民间调解员。凭借着地熟、人熟、事熟,他们对村里各种矛盾纠纷能掐得准“脉”、找得着“根”、摸得着“门”。他们从传统“老理儿”出发,从家庭亲情入手,凭借长辈身份和道德威望,用百姓的“法儿”平百姓的“事儿”,疏通了乡亲们心中一个个“堵点”。 据新华社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117773 2019-10-19 00:00:00 六 “幸福调解室”用“嘴皮子”解开“心结子”KeywordPh河南太康县杨庙乡有一群“坐不住”的古稀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