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T15版:郑有梧桐引凤来 上一版3  4下一版
T15
发掘黄河文化 潜心研制澄泥砚
改革雕刻工艺 让水晶美到极致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发掘黄河文化 潜心研制澄泥砚
扫码看视频报道

人物名片

王玲

黄河金沙泥艺术研究所所长,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人,研制的黄河澄泥砚作品先后三次获得中国民间工艺美术最高奖“山花奖”。

深秋时节,凉意袭人。“这个季节,黄河中下游的泥质用来烧炼澄泥砚最好。”在王玲的眼中,取材于沉积千年黄河泥沙的澄泥砚,经特殊炉火烧炼而成,质坚耐磨,色彩各异,非石而坚于石,非玉而美于玉。

郑报全媒体记者 赵文静 文/图

谢君锐 安璐 刘小涛 陈冲 段莹芳/视频

131次试验让“失传”澄泥砚重现

“宋代《砚谱》记载,黄河澄泥砚被唐代文人列为砚中第一,可以说是砚中极品。更重要的,它是黄河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是已失传。”1988年7月,探访张存生王玲夫妇的齐白石弟子、国画大师卢光照一番感慨,触动了夫妇两人。他们翻阅大量古籍资料,拜访多位书画大师,决定把“失传”的澄泥砚找回来。

寒暑三四载,历经131次试验,在1991年,王玲夫妇终于掌握了最关键的烧制技术,制作出真正意义上的“黄河澄泥砚”。当年,他们的澄泥砚制作工艺获国家发明专利。1992年,澄泥砚作品又获轻工部、商业部、国家旅游局联合颁发的最高奖——“天马金奖”。

1999年,在庆祝澳门回归的日子里,王玲夫妇受邀投入“九龙晷”砚的制作中,张存生由于劳累过度去世,王玲化悲痛为力量,完成“九龙晷”的最后创作。张存生逝世一周年后,他们共同创作的“九龙晷”砚在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中夺得最高奖——“山花奖”。

法古出新打造中原文化特色品牌

为了更好地发掘黄河文化,打造中原文化特色品牌,2002年,王玲筹划成立了黄河金沙泥艺术研究所,成功开发出以黄河泥沙为原料的黄河澄泥砚、澄泥砖雕、黄河金沙泥茶酒具以及新式工艺品等系列产品。

采泥、澄泥、制坯、湿刻、阴干、干刻、打磨、抛光、烧制……黄河澄泥砚全部是手工制作,20多道工序容不得一丝马虎。王玲所研制的黄河澄泥砚可与古砚媲美,触之若童肌,叩之若金声,日光下可呈现出鳝鱼黄、蟹壳灰、绿豆青、玫瑰红等色彩,堪称“中原一绝”,先后三次获得中国民间工艺美术最高奖“山花奖”。

“非遗强调的是技艺、经验、精神的传承,必须让青少年参与进来。”王玲联合郑州师院学院、郑州工程技术学院等院校成立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实践教学基地,累计培养400多名学生。同时,在非遗传承基地开设丰富的体验项目,让来自国内外的青少年深入了解非遗技艺。

“在继承古代制作绝技的基础上,我们结合现代雕刻手法,并加入新的技术元素,使黄河金沙泥艺术保持新鲜的生命力。”王玲说。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119382 2019-10-26 00:00:00 六 发掘黄河文化 潜心研制澄泥砚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