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A06版:政事 重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AA06
口袋书成为流动课堂学习新时尚
从“输血”到“造血” 后河村踏上“追梦路”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从“输血”到“造血” 后河村踏上“追梦路”

虽已是深秋时节,登封市石道乡后河村却到处是一片生机盎然。村里的60余亩红薯,已开始陆续收获,市市场发展中心驻村第一书记李刚正和村“两委”干部们核算着,如何帮大家卖个好价钱。而这一可喜的变化要从2015年市市场发展中心派驻工作队定点帮扶后河村说起。

郑报全媒体记者 李爱琴

通讯员 宋跃伟 文/图

先“输血”后“造血”,开启致富路

走进后河村,离红薯地不远处的两个蔬菜大棚里,绿油油的芹菜长势正好。“春节前就可以卖了,一个棚可以实现经济效益9000元,既能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又解决了部分脱贫户的务工问题,让大家实现家门口就业。”李刚说。

而村委的培训室内,村里请来的专家正在进行“就业脱贫保健按摩师培训”。“已经培训六七天了,我每天都来,学一些按摩知识,自己和家人不舒服的时候可以派上用场,他们年轻人也来,通过培训学门技术,找个活儿干。”村民耿怀云说。

像这样,到处充满希望和活力的场景,在几年前的后河村是难以想象的。当时的后河村村两委班子软弱涣散,开会召集不到人,工作难推进,村里的各项事务都处于停滞状态。

变化从2015年市市场发展中心派驻工作队定点帮扶后河村开始。

“后河村地处丘陵地带,沟壑不平,村子现代产业薄弱,种地靠天收,村里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李刚介绍。

驻村工作队进驻以后,便根据后河村实际,把发展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帮扶重点,先后引导村民种桑养蚕,流转几百亩土地发展林果业,流转60余亩地种红薯,还建了大棚种植蔬菜,通过稳步发展集体产业,来增加村民收入。

在“输血”的刺激下,后河村的“造血”功能逐步开启,村里成立5个农业合作社,带动了70个贫困户。村民陈卞琴说:“以前跟着别人玩,现在有空就去合作社干活,一天能赚七八十块钱,家里也脱贫了。”

曾经的贫困户罗伟如今成了村里有名的种植大户,今年端午节,他种植的土豆刚成熟,驻村工作队便帮忙联系了郑州农贸市场的商户到村里收购,35亩土豆全部卖完。

积分奖励 换来村民村风大改变

说起驻村工作队,罗伟说:“我种植经济作物,工作队不仅找人进行技术辅导,还帮助销售,解决了我缺技术、少销路的难题,现在,妻子病好了,女儿考上了大学,我们一家人的日子是越过越好了。”

后河村村委大院里有一个爱心超市,超市里的商品是由市市场发展中心捐赠的。和别的超市不同,这里的商品不用花钱,而是要用积分兑换。

“评为好媳妇、好婆婆奖励10分,家庭卫生达标奖励5分,参加村集体公益劳动一天奖励6分……”只要村民在精神文明建设、庭院卫生、脱贫干劲等方面表现突出,就可获得相应积分。

积分奖励,换来了村民村风大改变。“以前家里都懒得收拾,现在没事打扫得干干净净,生活环境好了,自己心里可舒服。”村民郝克斌说。

只要不刮风下雨,每天晚上都会有村民聚在村委的院子里跳广场舞。“跳舞不仅能赢积分,还能锻炼身体,大家积极性都可高。”村民们对这样的休闲方式很满意。

村里还开办了农民夜校,每月至少两次,给村民讲党的政策、医疗知识、种植养殖技术等。

在驻村工作队和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如今的后河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风民风明显好转,在巩固脱贫成果的基础上,已开始谋划乡村振兴的新一轮规划。

“美丽登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已经启动。前不久,我们专门组织村‘两委’班子、脱贫户等到信阳大湾村学习美丽乡村建设,希望借助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乡村旅游,让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成为‘美丽经济’,帮助村民创业、就业,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李刚说,后河村的村民们都铆足了劲儿,大步奔跑在乡村振兴的追梦路上。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120327 2019-10-30 00:00:00 三 从“输血”到“造血” 后河村踏上“追梦路”KeywordP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