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编者按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深入推进《纲要》的贯彻落实,在全市营造崇尚英雄、尊重模范、学习先进的社会风尚,郑州市启动了道德模范事迹集中宣传展示活动,首批展示郑州市第五届道德模范事迹。 2014年4月17日,一场特殊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在省人民医院进行。5个多小时后,196毫升“生命种子”从刘建营体内采集完毕,并于当天晚上成功移植到患者体内。 从2007年成为捐献干细胞志愿者,经历了漫长等待的刘建营终于在50岁的年龄红线到来之前,如愿实现了与患者的无偿捐献,成为全国第4122位、河南省第419位、郑州市第169位造血干细胞非血缘关系捐献者。郑报全媒体记者 苏瑜 实习生 林香元 10年间捐献全血或血小板1.4万毫升 刘建营,1966年6月生,中共党员,现任郑州市审计局干部、审计师。从1996年开始,他每年都要无偿捐献两次血液,到2017年底共捐献全血或血小板30余次,总计1.4万毫升。2007年11月,他在一次献血中得知我国建立造血干细胞资料库急需大批志愿者的消息。“献血是救人,捐献造血干细胞更能救人,而且刻不容缓。”经过一番细心地学习、了解,刘建营瞒着家人和同事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较早的一批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第二次捐献救同一位患者 2018年1月19日上午,刘建营躺在河南省肿瘤医院造血干细胞采集室的床上,经过长达3个多小时的筛选采集,145毫升象征“生命催化剂”的淋巴细胞不断通过采集仪器被成功收集起来,第二次挽救了这位患者的生命。刘建营也由此成为全国第7085位、河南省第663位、郑州市第247位非血缘关系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同时,他也是郑州第4例为同一患者二次捐献的人,并以52岁“高龄”成为河南省捐献年龄最大者。如今,刘建营还有一个身份被人津津乐道,2017年6月随着孙女的出生,他也因此成为河南省首位“爷爷辈”的捐献者。 感召更多人加入捐献者队伍 两次捐献,不仅使刘建营感受到了为患者带去重生希望的重要性,也对造血干细胞捐献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为了能帮助更多人,他成了“义务宣传员”,在单位和同事聊天,在饭桌上和朋友聚会,刘建营往往是那位最能“侃”的人。他尽自己所能让更多的人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同事和朋友,这种捐献对身体不仅无害,还是一项伟大的善举,“多一个人入库,就多一份希望”。 近年来,在他的动员和精神感召下,先后有10余人克服了捐献造血干细胞恐惧感,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时刻准备着为患者捐献“生命种子”,让世间多一份关爱和温暖。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