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白、杜甫、白居易、武则天、景日昣、杨兰春等,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骚客用文字和艺术构筑起嵩山及华夏辉煌悠久的文明。 如今的嵩山又聚集了许多优秀的“文化人”,构筑了嵩山文化的风骨…… 为此,《郑州晚报·登封时报》联合登封市文联共同开设《文艺嵩岳》专栏,关注、支持、研究、宣传嵩山文化现象,将他们的生活、创作的片段以及他们对未来文化艺术的憧憬、发现一一记录。本期讲述登封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王剑松的艺术人生。 嵩山的人文、历史造就了灿烂的嵩山文化。作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诗歌学会理事、省作家协会会员、嵩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谈起嵩山,王剑松滔滔不绝。这是一个有嵩山情结的人,他和一群热爱嵩山文化的人,正努力让嵩山文化品牌有形象、立起来。 登封融媒记者 孙淑霞 文/图 心怀中国梦,尽心力、赋篇章 1969年4月,王剑松出生于登封,1987年参加工作,先后任多家报社、杂志社副总编、河南记者站站长、编辑部主任和记者部主任等。自1987年开始新闻写作,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南方周末》《新华日报》等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和网络媒体发表报告文学、学术论文、通讯报道3000余篇。其中报告文学《嵩岳之子》获2004年度郑州市“五个一”工程奖;撰写的《嵩山旅游资源开发与研究》获河南省2001年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9年5月,撰写的论文《风水学与现代企业管理初探》《浅谈古代风水与现代科学》分别获得中国优秀易学家征文一等奖。 工作之余,王剑松潜力研究嵩山文化,先后提出了“嵩山是华夏民族的圣山”“中原文化是华夏文化的缩影,嵩山文化是中原文化的精髓”“中岳嵩山是华夏民族之太室太庙”“中原话就是中国话,小方言暗藏大文化”“二大贤(伯夷叔齐)、管仲、鬼谷子故里在登封”“天下王姓出嵩山”“三官庙农民学哲学的意义浅析”等30余则论断得到了全国专家的认可。 平生携雅意,勤耕笔、美文扬 王剑松16岁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迄今已在《作家》《诗刊》《河南日报》《百花园》等全国各地报纸杂志发表小说20多篇、诗歌300余首,其中1985年获郑州市文艺创作二等奖;1988年10月创作的诗歌《窗口,绿色的诗》获首届河南艺术节诗歌大赛三等奖;2008年创作的报告文学《嵩山是世界东方的奥林匹斯圣山》获《中国作家》杂志社二等奖;2007年诗歌集《活着》获河南省优秀青年文学鼓励奖,有30多篇作品被选入有关文学作品选集。著有散文集《走近嵩山》和诗集《活着》,主编有《铁路魂》《市民文明手册》《市民文明素质教育读本》等。 这些积聚起王剑松的艺术分量,充实着他的生命价值,记录了他的人生历程,抒写了他的嵩山情怀。王剑松说,弘扬嵩山文化,创新文化产业,一直在路上……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