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看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NEWS
北方将迎今冬以来最大范围降雪
冬季易引发冠心病应减少户外运动
伴随雨雪来临郑州未来5天最低气温-2℃
远离心源性猝死 我们该做些什么
胸骨后、心前区、后背等剧烈疼痛 应警惕心梗的发生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我国每天约有1500人发生猝死
远离心源性猝死 我们该做些什么
新华社发

日前,一位演员在录制节目过程中突发心源性猝死离世,在人们对生命突然消失感到扼腕叹息的同时,“心源性猝死”这个词也反复出镜,引发了不少人的焦虑。

心血管系统问题导致的猝死被称为“心源性猝死”。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统计,我国心源性猝死的年发病率为41.84/10万,每年的心源性猝死约54.4万例,相当于我国每天约有1500人发生猝死。除了老年人,目前中年人乃至年轻人也成为猝死的高发人群。

防患未然:关注筛查、评估和身体预警信号

“猝死中90%是心源性猝死,而心源性猝死的80%又是心肌梗死导致的。”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崔松表示,知晓自己是不是高危人群,对于预防猝死的发生至关重要。

如何辨别自己是不是心肌梗死的高危人群?崔松说,心梗是冠心病的最严重后果,男性大于55岁,女性大于65岁,且伴有1个以上的危险因素,就是高危人群,如果患有糖尿病或早发家族史危险度更高,需要进行冠心病风险的筛查。且现在冠心病发病也有年轻化的趋势。

心梗的高危因素包括:直系亲属的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男性55岁前、女性65岁前)、肥胖、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长期的精神紧张、长期口服避孕药物、偏好高糖高脂饮食等。

虽然心源性猝死相对较难预防,但是可以通过优化生活方式进行一定的健康干预。身体处于熬夜、抽烟、醉酒、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过度劳累等应激状态下,血管都会受到损害,生活中应回避这些危险因素。

不当运动训练

也是心源性猝死的

一大诱因

对于高危人群来说,缺乏医学指导的不当运动训练,也是心源性猝死的一大诱因。医生建议,如果有慢性病,应先到医院进行简单评估,看能否耐受新的运动项目。有长期运动习惯的人到达一定年龄,也应该到医院对心肺功能和骨关节系统进行评估,以调整运动量。普通人应进行以保障健康为目的的中等强度运动,极限运动对机体是有一定风险的,不建议大众过多尝试。

院外急救:与死神“争分夺秒”的赛跑

据统计,我国有87.7%的猝死发生在医院外。提高心源性猝死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关键在于尽早实施有效抢救。目击者应首先进行心肺复苏,为医务人员到现场抢救赢得时间。欧洲目击者心肺复苏可以达到60%,但是我国公众心肺复苏普及率很低,现场目击者实施心肺复苏更是非常少见。

“85%~90%的猝死主要原因是恶性心律失常,也就是‘室颤’。”崔松说,及时除颤是迄今公认制止心脏猝死的最有效方法。对于院外发生的猝死,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简称AED)的推广使用,对于提高心源性猝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有着重要意义。

医学研究表明,在心跳骤停发生1分钟内进行电除颤,患者存活率可达90%,3分钟内进行,存活率达70%,每延迟1分钟,生存率则下降7%~10%。在最佳抢救时间的“黄金4分钟”内,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和除颤,有很大的概率能够挽救生命。

但是目前我国AED还非常不普及,仅有少数公共场所有配置。因此我国在院外发生的猝死救治成功率仅有1%,而在美国成功率已接近40%。多位专家表示,政府需要高度重视民众急救知识的普及及公共场所AED的科学配置。

以使用AED为代表的院外急救,是一项与每个人生命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但目前仍面临设备少、维护差、不会用、不敢用的问题。下一步还需各部门、组织通力协作,将顶层设计的公共服务落地,真正惠及群众。 据新华社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127891 2019-11-29 00:00:00 五 远离心源性猝死 我们该做些什么KeywordPh我国每天约有1500人发生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