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小喜欢曲艺的杨志立,12岁就会写曲子。13岁发表曲艺作品,15岁的他,沐浴着灿烂的阳光,站在草丛中拿着快板自顾自地练功。面对旁人别样的眼神,他仰起头坚定地说:“长大我要当一名曲艺表演艺术家!”如今,57岁的他是中国曲协会员、河南曲协会员、郑州市曲协理事、登封市曲协副主席,为了大鼓书的传承,他一直在努力。 登封融媒记者 孙淑霞 文/图 鼓韵弦音 歌尽悲欢 杨志立,曾用名杨自力,汉族,1962年生于登封市颍阳镇杨岭村,1975年发表第一篇曲艺作品《红一对》,有《两情愿》《新娘子回门》等多篇作品在开封地区《遍地红花》杂志发表。 15岁那年,登封河洛大鼓书第六代传人丁根去村子里表演,大鼓书优美的唱腔、丰富的表现力深深扎根在他心中。 “那时候,农村文化生活欠缺,只要村里来了说书人,便是人们最开心的时候。”杨志立说,自己就是伴随着对大鼓书的热爱长大的,他刻苦练习,18岁时独立上台表演。 为了进步,1980年,他拜河洛大鼓传承人郝总善为师。1982年加入登封曲艺队,协助师傅整理改编了传统历史曲目《罗成算卦》参加开封地区曲艺汇演,两次荣获曲目演出大奖。 1982年,杨志立创作的《特殊情况》获登封市创作二等奖。同年,该作品获开封地区创作和表演等奖。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鼓书这种曲艺形式日渐式微。1984年,迫于生活压力,成家立业的他,放弃大鼓书表演。 身体力行 传播传统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辈在历史长河中为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财富。近年来,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支持下,原本冷门甚至濒危的非遗项目迎来了发展的春天。2009年,杨志立重新开始大鼓书演艺生涯,并拜登封大鼓书传人郝宗现为师。凭着“一桌、一椅、一副板、一方木块、一根弦”讲历史,论古今,传承传统文化。 2009年,杨志立在登封市电视台举办的“为我喝彩”第三届选拔赛中荣获河洛大鼓第一名;2010年,在郑州市曲艺展演中,他的河洛大鼓荣获表演二等奖;2012年,在郑州市首届曲艺大赛中,荣获河洛大鼓第二名、登封市第一名;2013年,应邀参加洛阳市灯节联欢晚会,荣获表演一等奖;2013年,在郑州市第二届曲艺大赛中,荣获河洛大鼓第二名、 登封市第一名;2014年,在郑州市第三届曲艺大赛中,荣获河洛大鼓第二名、登封市第一名;2015年,被中国曲艺家协会吸收为国家级会员。 2015年,荣获登封市文学艺术界特等奖;2015年,和张守振共同创作的《诚信无价》在陕西曲艺作品创作提升行动中,荣获国家级优秀创作奖;2018年,在郑州市第五届曲艺大赛中,自编自演的《诚信无价》荣获牡丹提名奖。 2017年至今,杨志立一直在登封市文化城“嵩山不一般”金牌酒店传演“河洛大鼓”。 杨志立先后在登封各敬老院、各景区、各乡镇村庄、老干部中心义务演出千余场。他希望把我国的民间艺术传承好,并发扬光大。 |
3上一篇 下一篇4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