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03版:郑东时报 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关注
“党建+自治”建设安置区温馨家园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按下“美颜”键 旧貌换新颜
“党建+自治”建设安置区温馨家园

今年以来,郑东新区以市容市貌大提升为契机,以深化路长制改革为抓手,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抓住主要矛盾,直击薄弱环节,以安置区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着力破解辖区管理水平不平衡的问题。工作中,通过探索建立以“党建+自治”为引领的安置区道路自治新模式。在安置区周边道路上成立道路临时党支部,依托社区自治+商户强制、五户联保责任制、红黄黑旗评比机制,彻底解决安置区沿街“脏”、“乱”、“差”、停车难问题,在较短时间内,推动了庙张街等一批安置区周边道路市容市貌,实现了脱胎换骨的改变。

记者 马燕 通讯员 张佳莉 文/图

以发现问题为导向,依靠群众问需于民

为及时掌握群众想什么、需要什么,郑东新区建立机制,畅通民意。一是搭建主渠道、随时收。构建了智慧党建云平台、设置固定意见箱和24小时电话直通车,随时收集。二是组织入户访、主动问。组织街道党员干部走村入户,深入群众搞调研,下沉一线找问题,倾听群众心里话。三是发挥“五员”作用、主动报。这些老党员、巡防员、民调员、安全员、信息员,生活工作都在社区里,最能直接反映群众所需所盼。通过这三种方式,累计收集合理化意见建议100多条,这也为我们对症下药、精准施策,提供了依据。

以道路治理为先导,改善安置区周边大环境

结合辖区安置区特点,在落实“六个看不见”的基础上,重点推进周边道路基础提升、秩序提升和品位提升。一是基础提升。梳理出庙张街等20条重点整治道路,从门头牌匾、台阶踏步、树穴、空调外机、破损地面和墙体立面等六方面排查问题,由办事处统一规划、整治,先后修补路面3万余平方米,美化墙体8000平方米、门头牌匾5000余平方米,加装空调底座4000多个,将道路短板基本补齐。二是周边秩序提升。重点针对停车、沿街门店两个易发、高发乱象,联合交警重新施划机动车、非机动车位,调动商户、社区对门前停车分包自治。协调驻区工商、卫生、食药等部门,对沿街门店开展达标整治。使道路的停车、经营秩序明显改善。截至目前,共拖车约33000次,贴条约32万张,劝阻不遵守交通20余万人次。三是品位提升。利用整治腾挪出的空间,在宏图街等处设置雕塑20余处,街头小品19个,增加城市家具30处,为群众提供就近的休闲空间。同时,结合周边环境建设艺术景观文化墙体近5.3万平方米,让群众随处感受到了美的氛围。

以楼院治理为根本,营造温馨舒适的生活家园

按照“道路”向“街道”转变的理念,将治路成果延伸至楼院,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两手抓”。一手抓“硬投入”,通过办事处引导,以社区为主体,对建筑物外墙、围墙进行维修和粉刷、对散乱电线进行捆扎、对社区照明设施进行维修,社区路面、绿化带进行集中整治;一手抓“软治理”,即对楼院问题,确立“疏堵结合、以疏为主”思路,推进源头治理。针对乱贴广告问题,通过定制电子显示屏,为居民或中介免费登记播放租房等信息,实现社区广告“无纸化”。针对垃圾堆放杂乱问题,结合垃圾分类需求,更换了定制新式垃圾桶,宣传引导辖区居民规范投放垃圾,使该问题得到有效抑制。针对楼道杂物问题,建立“村主任牵总、楼院长分包、楼栋长协同”的工作机制,实现责任全覆盖。楼栋长平时负责监督和保持楼栋卫生,协调督促群众养成良好习惯,营造共同治理的良好氛围。下一步,东区将把“改”字作为重点,对安置小区全面启动改造,补齐消防栓、电动车充电桩等安全短板,解决群众反映的房顶漏水、墙皮脱落、路灯不亮、院内停车难等问题。同时,按照“两个优先、两个分离、两个贯通”要求,深化周边道路的提升,把城市打扮得越来越亮丽,让回迁群众生活得越来越幸福。

以党的建设为引领,构建“党建+自治”治理模式

充分将党的建设与安置区治理结合起来,发挥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党员干部的攻坚作用。以道路为单位,成立道路临时党支部,将办事处党员、社区党员,商户党员和职能部门党员全部纳入到支部,发挥支部的统筹调动作用,凝聚整治合力。引导鼓励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主动“请战”,将其在道路整治中的表现与党员发展、党内评优结合起来,激发他们的担当作为精神。组织以党小组为单位,组建“三捡”(捡烟头、捡纸屑、捡垃圾),“三擦”(擦护栏、擦垃圾箱、擦硬隔离),“三洗”(洗脏车、洗共享单车、洗地面)党员志愿者服务队,每天组织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实现党员带头、全民行动。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134977 2019-12-26 00:00:00 四 “党建+自治”建设安置区温馨家园KeywordPh按下“美颜”键 旧貌换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