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Z08版:中牟时报 记忆 上一版3
Z08
无情最是帝王意 任城王台话短长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无情最是帝王意 任城王台话短长
□齐治平
晚清同治版《中牟县志》插图

台,最初含义是一种建筑形式,形状高且平平,便于在上面远望。在中牟历史上,有一种高大的土岗,也称之为台,它是为了纪念历史上的名人、名事而命名的。

官渡之战时,曹操和袁绍各自修筑了一个大土岗相互对抗,后人就把这两座土岗分别命名为曹公台、袁公台;东汉时,鲁恭在中牟做县令有政绩,后人就把中牟县城内的一座土岗命名为鲁公台。

任城王台与曹彰、曹楷

任城王台故址在中牟县城北约1.5公里处。三国·魏时曹楷建。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曹丕封其三弟曹彰为任城王(今山东省济宁县)。黄初四年,曹彰死后,其子曹楷袭位任城王,后徙封中牟王,在中牟建台纪念其父,故称任城王台。台高三层,亦名层台。《郭公世语》:“晋永嘉三年(309年),中牟县城任城王台下池中有汉时铁锥,长六尺,入地三尺,头西南指不可动,止月朔自正,以为晋氏中兴之端。”

中牟县任城王台,其实也是一个大土岗,岗体像台阶一样层层而上,当地老百姓也叫它层台。《水经注》记载,在中牟故城北,大约在今天官渡镇十里铺村一带。

曹丕封曹彰中牟侯

曹彰是魏武帝曹操的三儿子、魏文帝曹丕的弟弟、大才子曹植的哥哥。武艺精湛,骁勇善战,深得曹操的赞许,《三国志·魏书十九》:“太祖喜,持彰须曰,‘黄须儿竟大奇也!’”被封为鄢陵侯。后来曹操死后,曹丕继任魏王,嫌鄢陵地方贫瘠,委屈了自己的弟弟,把他改封中牟侯,食邑是5000户。

中牟在三国时战略地位很高,是兵家必争之地。此时圃田泽“东西四十许里、南北二十许里”的规模略有缩小,东边的萑苻泽水面也有所缩小,但周围的沼泽区并没有萎缩太多。中牟城依然是扼守中原咽喉的军事重镇;道路方面作为交通枢纽的地位没有变动,中牟县还是许昌的北部屏障、京畿重地的北大门,北部各州、县到许昌都要经过中牟县。

中牟故城与“佛肸城”

三国时中牟的县城在今姚家镇一带,曹彰驻地是中牟故城(老县城),即后来县志中记载的“佛肸城”,此城是官渡之战时曹操看到中牟老县城破败不堪,为了战争需要在附近重新修筑一座城池,从《水经注·渠水》记载来看还有巨大的城郭,因为中牟县城是春秋时佛肸(佛肸:音bìxī。春秋末年晋卿赵鞅的家臣,为中牟的县宰,但投靠范氏﹑中行氏)做县宰的地方,加之曹操又是佛肸的忠实粉丝,就把此城命名为佛肸城,又在城中建造一座高大的佛肸像供大家瞻仰。此城之后也常常做县城使用,如《元和郡县图志》:“贞观元年属汴州,龙朔二年复隶郑州,县理即古中牟故城”;明正德十年(1515年)《中牟县志·古迹》记载:“佛肸城在县东,曹操重筑,遗址尚存。”同治九年(1870年)编撰的《中牟县志》中插图还有“旧城址”,在后毛井村后,即此城。从地形上看,同治时期的佛肸城遗址应为残存的西郭墙,东端应在官渡镇十里铺村东。

曹彰与中牟王、任城王的“纠葛”

关于曹彰的中牟王与任城王的关系,史料记载:

《三国志·魏志》,(曹彰起初)封鄢陵侯……黄初二年,晋爵为公。三年,立为任城王。四年,朝京都,疾薨于邸,谥曰威。至葬,赐銮辂、龙旂,虎贲百人,如汉东平王故事。子楷嗣,徙封中牟。五年,改封任城王。

《魏略》,太子嗣立,既葬,遣彰之国……时以鄢陵塉薄,使治中牟。及帝受禅,因封为中牟王。是后大驾幸许昌,北州诸侯上下,皆畏彰之刚严;每过中牟,不敢不速。

这两段记载有一个明显的出入,《魏略》记载称曹彰为中牟王,《三国志·魏志》里则说曹彰是任城王。不过《三国志》是正史,有它的权威性,后世大部分史学家都采用它的说法,认为《魏略》的记载是错误的。比如杨守敬、熊会贞著的《水经注疏》就说:“裴《注》引《魏略》,文帝立彰为牟中王,盖误。”通过仔细阅读前后文来比较两段话,其实两处都没有错,是后来研究者领会错了。陈寿写的《三国志》有很多不足,这也是裴松之注解《三国志》的初衷。

《三国志》的记载简单扼要,如流水账。《魏略》则是做一些细节上的补充,两书带有明显互补性质。裴松之注解《三国志》时把两段话放在一起,他并不认为是相互矛盾,也应该是出于这样的考虑。《魏略》里说北州官员“上下”经过中牟都战战兢兢,参看前面古代地形的章节,与实际情况完全一致,可信度很高。《魏略》说曹彰的中牟侯是从鄢陵侯改封过来,这与《三国志·魏志》一致,曹彰在中牟晋爵为公、为王就顺理成章了。曹彰是曹操很器重的儿子,又是魏文帝曹丕的三弟,是不可能光进爵位而不给封号的。《三国志·魏志》里只说曹彰晋爵为公,却没有说封号、封地,这无疑是一个疏漏,《魏略》则很好地填补了这个漏洞。这些也说明在曹彰身上晋爵、册封、封地三项不是同时进行的。按古代惯例,皇帝继位都要给重要大臣加官晋爵,尤其是直系亲属更要大加封赏,如《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记载:“即皇帝位,大赦。诸臣封爵各有差。”也有特殊的,如西汉景帝是“赐民爵一级”。曹彰在中牟晋爵为公、为王,在没有下达册封诏书之前,按惯例称呼他为中牟公、中牟王也是对的。官方记录自然要用定封后的称号,也就是任城王。

曹彰死因的N个说法

曹彰之死,众说纷纭。

1.病死说。《三国志·魏志》只有短短四个字的记载:“疾薨于邸”。意思就是病死在府邸。在古代小病为疾,严重的才叫病。曹彰是武将,身体强壮,一点小病就要了命,有些难于理解。有些流言蜚语就不足为怪了。

2.气死说。《魏氏春秋》记载:“初,彰问玺绶,将有异志,故来朝不即得见。彰忿怒暴薨。”起初,曹彰向人打听皇帝玉玺放在哪里。魏文帝曹丕知道以后,上朝拒见曹彰,曹彰认为这是故意怠慢他,非常愤怒,暴病而亡。

3.谋害说。刘义庆《世说新语·尤悔》记载:“魏文帝忌任城王骁壮。因在卞太后阁共围棋,并噉枣。文帝以毒置诸枣蒂中:自选可食者而进,王弗悟,遂杂进之。既中毒,太后索水救之,帝预敕左右毁瓶罐,太后徒跣趋井,无以汲,须臾,遂卒。” 曹丕故意用毒枣害曹彰,又不让别人施救,曹彰中毒而死。

对于以上这三种说法,还得以《三国志·魏志》的说法为标准,毕竟它是正史。但是民间流传最广的却是第三种。因为曹丕为人口碑很差,有迫害兄弟的恶名,曹植写《七步诗》的故事就是中国历史上手足相残的经典代表。

任城王台还有一段流传很广颇有名气的灵异传说。据《水经注》《世说新语》《晋记》《酋阳杂记》等书记载:在中牟老县城的任城王台下有一个大水池子,汉朝时池中有一个大铁锥,锥长六尺,柄朝下锥尖冲上,一半埋在地下,此铁锥面向西南,会随着月亮圆缺而转动,每月十五满月之后会自动回正。晋朝统一后铁锥消失不见,人们说它是预示司马氏取代曹氏而存在的。

曹彰自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丕继魏王后改封到中牟县,黄初三年(222年)定封任城王,共镇守中牟6年左右。曹彰之子曹楷后来改封中牟王,不过曹楷在中牟没有大的作为,唯一留下的记载就是在中牟修筑了一座高台,并命名为任城王台,明显是纪念他的父亲曹彰之意,而民间一直都流传曹彰是被害死的,自然引起皇帝曹丕的不满,很快就把曹楷改封别处了。记载任城王台的史料都是隋唐朝以前的,宋之后的史料不再有记载,又给它蒙上一层神秘色彩。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139344 2020-01-14 00:00:00 三 无情最是帝王意 任城王台话短长KeywordPh□齐治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