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A03版:政事 重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NEWS
惊艳城变看郑州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惊艳城变看郑州
——中央和省直主流媒体集中采访记者谈见闻话感受
扫码看视频报道
4月8日下午,记者集中采访绿云小区。郑报全媒体记者 马健 图

四月的郑州,春意渐浓。漫步政通路上的淮园,满眼的精致,新发芽的嫩叶迎风摇曳,诉说着春回大地的消息。阵阵春风吹拂,花红柳绿的美景尽收眼底。

4月8日下午,中央省市30多家媒体记者齐聚郑州,共同聚焦郑州老旧小区改造和美丽街区建设,对我市高品质推进城市建设,改进城市管理、改善人居环境工作进行集中采访。昨日,记者又回访了集中采访的多家中央和省直媒体,听听他们的感受。

郑报全媒体记者

谷长乐 曹婷

老片区焕然一新

走进郑州金水区工人新村,居民楼外墙已刷成崭新的砖红色,新增的小微游园里儿童在滑梯上玩耍,街道两侧树木林立,街角有体现工人奋进精神的文化墙。社区医疗服务站、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城市书房一应俱全,书房温馨整洁,专门设置儿童阅读区。

工人新村片区房屋建设时间早,曾经这里楼体陈旧、公共配套缺失。约0.25平方公里的区域,汇聚了300多家商户,天上电线乱扯、建筑物外立面杂乱、小贩挤占街道。去年该片区启动环境综合整治,拆除违法建筑,道路增设慢车道和隔离绿化,实现道路人车分离,对楼院内路面重新铺装等,突出“一拆五改三增加”。

金水区人民路街道党工委书记董青丽告诉记者,片区的改造还在路上,力争今年年底将该片区打造成体现文化底蕴、独具品位韵味,“可阅读、可流传、可观赏”的精品街区,“我们还有一些项目没有完成,像邻里中心正在建设中。我们的目标是在今年年底实现片区内项目全部完工,为群众提供一个舒适愉悦的生活空间。”

去过现场的新华社记者刘怀丕说:“工人新村以前环境较差,通过郑州市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不仅美化了环境,更完善了公共服务,又增加了书房和日间照料中心,完全没有认出来是以前的工人新村。”

“昨天发现工人新村大变样,道路整洁,交通大改善,如果不是随车人员提醒,我们丝毫没有认出这就是之前的工人新村。”河南卫视记者王泽华说。

大象新闻客户端记者闫腾腾说:“切身感受到郑州的市容市貌发生的巨大变化。走在工二街上,林木葱郁,汽车、电动车停放整齐有序,路上清爽宜人。环境变美了,路面整洁了,小区漂亮了,一切更有秩序了。”

老小区改出新面貌

在郑州二七区绿云小区的老年日间照料中心,记者看到几位老人戴着口罩,散坐在屋里聊天。69岁的住户曹平说,小区改造前只想搬走,现在院里花开了,没事出来和邻居说说话,精神都好了。

绿云小区始建于1992年,有47栋住宅楼,1730户居民,约5000人,其中老年居民较多。由于建设早,小区各项公共配套设施老化,物业因管理模式落后而倒闭,道路变成了停车场,绿地变成了菜地,群众意见大。该小区所在的淮河路街道以党员为骨干,建立了4支党员志愿服务队,开展宣传讲座、义诊、环保宣传、义务理发等活动,引领居民自觉参与小区改造治理。

改造后小区增设小广场,增加健身器材和绿化,不仅环境变得优美了,邻里关系也更和谐。

工人日报记者王威说:“绿云小区我看后感受很深,并在小区休闲广场拍了图,这是一个老少都有休闲处的地方,确实宜居宜业。”

“工人新村、绿云小区改造后街头巷尾干净整洁、舒适愉悦、现代时尚、功能齐全,老百姓的生活跟着环境一起美起来,并促进自我管理、自我治理能力的提升。”河南日报记者王延辉说,4月8日,走进郑州的大街小巷、居民小区,被一系列的“蝶变”惊艳到了。采访中,市民的话说得更形象:“你看,就这几个月时间,一个新的天地出来了。”的确,郑州“城变”我们看在眼里,也喜在心头,因为我们也是生活工作在这个城市的一分子,看到自己的“家园”越来越好、越来越美,怎能不心生欢喜。

网易河南新闻中心记者段钰说:“走进绿云小区也是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干净、整洁、环境优美,很舒服、很有人情味,我和业主志愿者聊天发现,小区老年居民偏多,他们就把一些当时废弃的房子改成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及儿童乐园,这样一来老年人看孩子的同时又可以喝茶聊天,使邻里关系更和谐了。”

新浪河南记者周子媛说,工人新村、绿云小区承载着老郑州人的记忆,升级改造后重新焕发了活力,在这里看到的不仅仅是整洁、干净,还有老郑州的韵味儿。城市街区的微景观让忙碌的人们停下来享受生活,高品质的城市建设给市民带来的是高品质的生活体验。

老旧街巷变美丽街区

现在,站在政通路与人和路交叉口可以看到,四个方向的车道均被重新铺装、画线,双向机动车道中间设置了隔离带,并放置了常春藤、火焰南天竹等绿植。蓝灰色的多功能综合杆高高挺立,街角有立体微景观,红花绿叶和色彩饱满明亮的城市家具相得益彰,在湛蓝天空的映衬下愈加柔和静谧。

陶瓷颗粒黏结剂制成的非机动车道彩色路面,环保、高硬度、抗磨耗,不仅颜值高,骑行的舒适性也大大提高。十字路口转角处增设引导性护栏,由软橡胶制成的隔离桩,既能引导交通,又避免磕碰。隐形窨井盖也大大提高路面平整度和美化度。道路还进行了无障碍设施改造,增设修整缘石坡道,降低道路路口坡度及高差,做到道路“四角平坡”;清除低于45厘米的路障,增强了无障碍通行度。

中新社记者阚力说:“如果说工人新村的变化让人吃惊,二七区‘三路一园’美丽街区着实让我感到震撼,软橡胶隔离桩、5G线杆、非机动车道上的陶瓷颗粒、路口处‘四角平坡’、漂亮精致的淮园,通过在细节上做文章,于细微处见功夫,把绣花一样的细心、耐心、巧心,落实到了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处处体现着郑州市以人为本的城市精细化管理标准。”

城市的环境提质,不仅包括硬环境,还有软环境。“三路一园”中的淮园地处政通路嵩山路交叉口,建设面积约1200平方米,园路、廊架、雾化系统、景墙、椅子、绿植等,成为可进入、可停留、可休闲的多元空间,打造市民的“前花园”。

新中式风格的淮园,让政通路变身“马路花园”, 曲径通幽,花草错落,一步一景,步步是景,几位老年人围坐在亭子里说着家长里短。

“精工细作打磨城市空间,拆违建绿、见缝插绿,用绣花功夫塑造宜居环境,真正还路于民、还绿于民,让市民变赏绿为享绿,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二七区政通路上,新华社记者刘怀丕深有感触地说。

河南日报记者王延辉说,一个十字路口,之前立有22根杆,现在多杆合一,疏朗大气。置身“三路一园”美丽街区示范项目,曲径通幽,花草错落,一步一景,这个由人和路、政通路、兴华街和一口袋公园以及20余处微景观组成的美丽街区为群众提供了更多可进入、可停留、可休闲的多元空间。

河南卫视记者王泽华说:“‘三路一园’美丽街区,道路设置人性化,政通路淮园小巧精致,处处生机盎然,看到老年朋友们在园子里唠家常,这种细微之处的变化更见功夫、显温情。”

“三路一园”只是郑州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的一个缩影。目前,900多条有历史、有文化的绿色街、便民街、特色街已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今年郑州城市管理将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郑州大城管体制机制改革,以“路长制”推动条块融合,用智慧城管让城市管理提质增速。下一步,郑州还将持续开展铁路沿线安全隐患和绿化整治,加强工地扬尘防控,高标准有序推进“四化”工作,多举措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实现“整洁、有序、舒适、愉悦”的城市环境目标,让人民群众从身边感受美好生活。

3上一篇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152417 2020-04-10 00:00:00 五 惊艳城变看郑州KeywordPh——中央和省直主流媒体集中采访记者谈见闻话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