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郑能量 上一版3  4下一版
A04
父子俩“接力”守护黄河桥
36年来一人撑起四个家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老桥退役了,新桥通车 父亲退休了,儿子上岗
父子俩“接力”守护黄河桥
李小林和同事对黄河桥进行汛期检修
李小林听父亲李海运讲黄河桥的故事

本报讯(郑报全媒体记者 张倩 通讯员 李中华 文/图)昨日,天气依然闷热,李小林带领同事在郑焦城际铁路黄河大桥上进行汛期检修作业。

今年41岁的李小林是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郑州桥工段黄河桥梁车间养修工区工长。他和工区的任务就是守护这座大桥,确保大桥和列车的安全。

李小林的父亲叫李海运,今年72岁,共产党员,曾经也是桥梁工长,2003年退休,守护黄河铁路大桥数十载。

听着黄河桥故事长大 父亲退休儿子来守桥

李海运经常给李小林讲两座大桥的故事,耳濡目染,他从小就对郑州黄河铁路大桥有了感情。

1906年,清政府筹备建成了郑州第一座黄河桥——京汉铁路黄河大桥(即第一桥)。1958年,我国自主新建了京广铁路黄河大桥(即第二桥),在最短时间内高标准建成双向铁路复线大桥,1960年正式开通,承担了京广铁路普速列车和早期动车组列车的运行。

1966年,李海运参加工作,开始养护这座大桥,一直到退休。这座桥也于2014年退役。

现在这座郑焦城际铁路黄河大桥(即第三桥)是郑焦城际铁路暨改建京广铁路跨越黄河的共用桥梁。其中,主桥为郑焦城际铁路暨改建京广铁路跨越黄河的共用桥梁,长2200米,为黄河上唯一一座四线铁路特大桥;引桥为郑焦线与京广线。大桥于2010年10月15日开工建设,京广线于2014年5月16日通车,接替了京广黄河铁路大桥的使命。4个平台、475个桥墩护腿,不仅更加稳固,而且将列车跨越黄河天堑的时速,由110公里提高到160公里。

“2000年我退伍参加工作,从我爸手里接过养护第二座大桥的职责。目前这座郑焦城际铁路黄河大桥是我们工区养护的第三座大桥。”说起养护大桥的事,李小林很自豪。

汛期检修一天走十几公里 桥下黄河水流桥上汗水流

李小林和工友们担负维护第三桥的任务。日常,他们一起在桥上敲敲打打,人行道板破损了需要更换,护栏托架旧了需要更换,护栏被腐蚀了需要刷漆,甚至连一个螺丝钉松动了也要及时更换维修。大家纷纷自嘲是“全活儿”。

进入汛期后,李小林每天都要围着这座桥转,经常一个来回就是十几公里。时下已进入中伏,30多摄氏度的高温加之多雨,是最难熬的季节,俗称“桑拿天”。脚下是滔滔的黄河水,别说是在钢梁大桥上进行作业,即使站在桥上啥都不干,汗水也是顺着脸颊流,防护服很快就贴在了后背上。李小林说:“苦,这都不算什么,早就习惯了,最主要的是要确保汛期大桥和列车的安全,同时也得注意自身的安全!”

每当驶过一趟列车,正在工作的职工们都要面对列车站好迎接列车的经过,列车高速从身边驶过时,带起来的风瞬间几乎能把一个成年人刮起来。

有过当兵的经历,李小林特别能吃苦,靠着自学、苦练,成为桥梁工高级技师。20年的铁路历练,如今他已是桥梁维修的“专家”。

按标准施工安全作业是李小林和工友们每天反复说的一句话。“只有每个人按照操作规范安全施工,才能保障铁道的安全,保证列车安全通行。”李小林说。

黄河桥梁车间有52名职工,养修工区是车间最大的工区。

工长李小林领着29个“兵”,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守护着黄河大桥的安全。截至8月4日,李小林实现个人安全生产20周年,带领班组职工实现班组安全生产6周年。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177952 2020-08-06 00:00:00 四 父子俩“接力”守护黄河桥KeywordPh老桥退役了,新桥通车 父亲退休了,儿子上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