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文化产业 上一版3  4下一版
A08
“张海的破锋行草书带着创造性”
用陶瓷讲述黄河故事
中华传统晒书活动启幕
      
返回主页 | 郑州晚报 | 标题导航 | 郑州日报      
上一期  下一期
专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协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
“张海的破锋行草书带着创造性”

今年正值河南省书协成立40周年,昨日下午,继张海先生的“八十初度”新作展和《厘米大千——张海系列丛书》新书发布会之后,“‘一厘米的马拉松’——张海行草书创造力的实现”研讨会在郑州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就张海书法展开研讨。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专程从杭州赶来,担纲研讨会的主持人。会议间隙,陈振濂接受了郑报全媒体记者的独家专访。

郑报全媒体记者 崔迎

实习生 贾小凡/文

郑报全媒体记者 徐宗福/图

中原书风: 推进了中国书法发展方向

一个时期以来,中原书风在张海主席带领下,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河南也从书法大省成为书法强省。

“我们现在理解的中原书风其实是很多书法风格中的一类,比如总共有10个派,它就是一个派。但是我们从研究近代史的角度来说,这样的看法还是太肤浅,不够深刻,其实中原书风改变了改革开放以来近40年的书法生态。”

来到河南,陈振濂对于中原书风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和见解。“原来大家写书法就是在书斋里练练字、写写诗词,不走向社会,只是把这当成自我圆满的一个方式,也没有组织化的扩张力。但自从有了中原书风,书法的宣传方式变得多样化,对整个书坛进行了革命性颠覆。第一个是社会活动,有了第一个以很高的组织化程度把书法家团结起来,围绕一个目标大家共同奋斗。这一种颠覆性很大,别人忽然发现一个中原书风——当时叫中原书法大赛,可以成千上万个人聚集到一起写书法,这种方式当时在其他省份根本没有。另外一个,就是书法高等教育,现在他们把它变成了一个学科,有一整套的训练方式。”陈振濂认为,在20世纪80年代初,书坛的这两个颠覆性举措决定了后来中国书法发展的方向,使之有了进一步提升。

张海新作: 破锋行草书带着创造性

此次,张海主席推出12卷本的《厘米大千——张海系列丛书》,同步推出“张海八十初度新作展”。陈振濂感叹道:“他是一个非常勤奋的艺术家,其实他在中国书协主席任上时也还是每天临池。他现在80岁正好是风格渐趋成熟,如果再往下走的话,这可能是他的一个突破点。大家都说要万毫齐力,要力透纸背,他给你反向来个破锋,我觉得这个有点意思,这个破锋行草书带着创造性!”

对于张海主席提出的“一厘米”理论,陈振濂称:“这个肯定是精品之论。真正有才华的人,他就在想最好在现有高度上再高一点……我比你快一厘米也是快,我比你高一厘米也是高,但你想想一厘米之前那是多少代人的努力呢!”

“楷法表现”:书法创新的实验

今年1月,《“楷法表现”守正创新实验书法展》在河南郑州展出,影响很大,口碑很好,对当下楷书创作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意义。写书法必须从楷书开始练起吗?

陈振濂亮出了自己的观点:“没有,其实我们当时在设定这个课题的时候,已经颠覆了很多原有的看法。第一个楷书是基础,我们认为如果是汉字,现在固定在楷字上,所以大家认为楷书是基础,其实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说,楷书根本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它和草书是一样的,你如果仅仅用基础来看它,那是你没见识,因为汉字是读写和文章,它是文化要求,不是艺术要求。”

陈振濂表示:“楷法表现,我们当时其实只是拿它当一个书法创新的实验。我们现在来看把它看作是一种科研。科研的概念是什么?不寻找终极的真理。然后试错,这样试试看,不行再退回来,再试试看,有点可能,就坚持,如果不行再退,其实就是鼓励大家投入到这个项目中。我们告诉大家,最高的书法家的状态是不断的试错,而不是找一个成名成家的目标,不做总结。”

“陈振濂视角”:用书法记录民生

杭州《都市快报》开有一个专栏“陈振濂视角”,以书法记录历史,以书法书写民生。这大大区别于当代书家抄抄古典诗词、写写经典语录式的创作,陈振濂将书法创作直接介入生活,记录民生。

对于开专栏,用书法写民生,陈振濂告诉记者:“开专栏是非常偶然的,最早的时候,1979年刚刚改革开放,当时我们看到的基本上都是写毛笔字,不是书法艺术,没有艺术表达的意思。1981年的时候,我们当时提出的第一个口号,就是书法必须是艺术,必须是审美,必须是观赏。”

到2008年、2009年的时候,大家都一窝蜂地搞技巧、搞风格、搞形式。对此,陈振濂于2009年在北京做了一次意义追寻。“意义是什么?我当时提出来叫阅读书法。阅读书法以后,就开始关注书写内容,你不能老抄李白、杜甫、苏东坡吧,所有的艺术都要和现实的生活和社会相衔接。我们开始提出要用书法关注社会、关注时事、关注民生。我在报纸上开这个栏目,用民生书法评价当下社会的各种现象,那里面什么故事都有,就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

书法家坚持开专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很费劲地挤时间坚持去做,每天记一则社会新发生的事情,隔一个月就要找人来拍一批作品。陈振濂准备用10年的时间,同步记录时代,10年正好是3600件作品,每件作品都是一个故事。“现在已经坚持到第9年了,这个就跟写日记差不多,日常书写,有感而发。”陈振濂说。

书法美育:倡导书法之美、汉字之美

书法美育,是介于写字技能教育和书法专业创作教育之间的一种中层或中介接转形态。它既不是作为文化泛基础的底层结构,也不重实用书写,又不求登峰造极的高度。它是希望通过一定的技能体验,培养出一大批爱书法、懂书法、会书法,但不必做名家大师的鉴赏家、评论家兼实践家。这个群体,在当下的书法文化界是最稀缺的。

陈振濂一直在倡导书法的美育教育,倡导书法之美、汉字之美的体验与创造。当下文盲虽然不多了,但美盲很多。作为一名美育教育的践行者和传播者,陈振濂说:“美育这个话题其实是永恒的,其他学习艺术的虽对美盲也是反对的,但是它和书法不一样,因为书法最初学习入门的动机是写字,是实用的。所以,书法老是把实用的基础当作是艺术的基础、审美的基础,故在书法里面提倡美育,比在其他艺术领域里要做得多一点,要不然我们只会培养出一大批字写得很好、写得很工整的人,但是没有办法判断哪个书法是好的。”

对于现在的孩子参加一些辅导班去练习写字,这种书法的教育,都是为了写字,没有美育的内容。对此,陈振濂表示遗憾:“没有美育,我觉得是个遗憾,当然让孩子先写字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不从学写字引向书法的艺术,那他就是学文化,不是学艺术。只有你把从学写字慢慢地引向审美,让他真正往艺术方面走,这个才是书法要做的事情。”

3上一篇  下一篇4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1182427 2020-08-26 00:00:00 三 “张海的破锋行草书带着创造性”KeywordPh专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协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