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8月2日,郑州高新区召开领导干部会议,会上总结了2019年高新区对外开放现状,并发布《郑州高新区对外开放三年行动计划》,针对高新区对外开放三年行动提出了几点“小目标”,力求到2022年将高新区打造为国际化、开放化、高质量发展区域,全省“创新+开放”优势叠加区域。 记者 孙庆辉 付倩 刘晓改 文/图 2019年外商投资企业80家 纳税总额达4.53亿元 据统计,2017年至2020年5月,高新区签约主导产业项目37个,产业总投资达到279.56亿。同时外商投资企业持续稳定发展,形成高新区存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截至2019年12月底,郑州高新区共有外商投资企业80家,实现纳税总额4.53亿元。 在外经外贸上,2019年度实现对外投资中方协议投资额10578万美元,同比增长11.4%。截至2019年底,累计完成进出口额589396万元,其中出口额占92%。 树立国际化城市形象 完善涉外教育服务体系 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到,在开放型经济方面,2022年末实现货物贸易年进出口总额达到70亿元,年实际吸收外资3.5亿美元,年利用境内域外资金176.8亿元,年新签约项目金额超过350亿元,年高新技术企业出口额29.8亿元。 在开放型环境方面,基本形成国际化营商环境,在郑州市营商环境评价中位居前列。提升国际化城市服务水平,初步树立国际化城市形象,建成国际化科技(产业)园区1个,建设国际化的幼儿园、小学、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构建完善的涉外教育服务体系。到2022年,建成1个国际化社区,建成国际化的幼儿园、小学、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各1所。 建设开放型产业体系 实施战略型招商引资 未来三年,将提升以传感器为重点的物联网产业的全球竞争位势,谋划打造“传感器材料—传感芯片—传感器—传感器终端”的物联网产业链,加快形成传感器等拥有核心产品、核心技术和国际话语权的特色产业集群。 优化以网络安全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开放水平,在硬件终端安全、通信网络安全、大数据安全、物联网安全等领域形成一批自主品牌,在若干细分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提升产业影响力。 推动以精密测绘为重点的北斗及卫星导航应用产业跨区域融合合作,加快打造核心算法、关键器件、系统集成及运营服务的北斗应用全产业链,设立创新平台、输出创新项目。 壮大开放支撑型服务业集群,依托高新区城市商贸布局,有序推定现代商贸、健康医疗等高品质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打造高新区新零售、新文创、新基建等新业态项目。 推进产业升级招商示范区建设。到2022年,先进制造业亿元以上项目签约额达到108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亿元以上项目签约额达到113亿元,每年至少引进1家世界500强企业。 推进开放招商示范区建设。围绕主导产业延链补链、招大引强,吸引跨国公司在高新区设立地区总部、采购中心、结算中心等功能性结构。到2022年,每年引进2个投资30亿元以上高质量项目,全区新签约资金额超过350亿元,实际吸收外资突破3.5亿美元。 培育创新引领型企业 提升开放型城市环境 据悉,未来三年高新区要强化创新链各环节引进培育,不断完善金融链人才链支撑作用,完善国际协同创新体系,构建更多海外一、二、三级节点,拓展对外交流合作的渠道,扩大高新区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具体要引进培育一批创新引领型企业。完善企业培育、研发投入、“走出去”等支持政策措施,充分激发企业的开放主体和创新主体作用。到2022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8.5%,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累计14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出口额占园区营业收入的比例达到7.89%。 引进建设一批创新引领型平台与机构。重点围绕北斗应用、智能传感器、大数据等主导产业,着力建设以提供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与转化服务为主的新型创新平台。进一步推动区内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以及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部属研究院、院士工作站等科研机构的科技资源开放链接,重点面向智能传感器等主导产业及5G通信、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到2022年,每年组织实施15个重大科技创新专项、协同创新项目,打造规模化科研成果输出地。到2022年,引进或建立新型研发机构累计达到20家,其中高端新型研发机构3家以上。 引进培育一批创新引领型人才,到2022年,力争每年新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20个以上,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和外籍常驻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达到1.05%,让优质人力资源成为高新区开放竞争的有力保障。 加快融入“空中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网上丝绸之路”,实现“四路协同”。到2022年,新培育1个以上省级跨境电子商务示范区,全区跨境电商交易额达到11.2亿美元。 搭建多元化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固化世界传感器大会等一批重大国际展会、高规格国际经贸活动,扩大强网杯全国网络安全挑战赛等重大活动的国际影响。打通全球合作通道。到2022年,海外多级创新节点网络基本建成。 推进企业“走出去”强区建设。到2022年,每年新增境外投资备案企业数不少于4家,对外投资突破1.1亿美元。 创新区域协同发展模式 实现资源服务共享 据了解,高新区将积极探索“双自联动”开放发展机制与探索“西美”共商共治共享机制。 第一要加强与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州片区的合作,实现政策联动支持、机构联动协作、平台联动共享、资本联动增效、人才联动培养、科技联动创新。借鉴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对标国际最高标准和最高水平,建立健全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衔接的投资、贸易、金融和人才流动机制。通过试点联办、互派服务窗口等方式提高通关等服务效率,为区内企业开展跨境贸易与合作提供“一站式”便利服务。 第二要强化与“西美”各县市区的联系联动,形成常态化的共商共治机制,便于信息共享、平台搭建、服务辐射和问题解决。推进高新区各类创新资源协同服务平台向“西美”各县市区开放服务、协同发展。推进“西美”各县市区的自创区政策辐射点纳入高新区管理,实施统计数据、政策措施协调共享。 《计划》透露,未来三年,郑州高新区将发挥郑州市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国际物流中心、国家内陆对外开放门户优势,基本构建开放型产业体系,实现全球创新要素资源汇聚,开放招商水平不断提升,国际化营商环境持续完善,对外交流合作广泛、对外开放领域拓宽,深度融入全球产业分工体系和国际经贸合作,实现主要开放型指标再上新台阶。 |
3上一篇 |
版权声明 @ 中原网 网站版权所有 |